期待更多善款流向民间公益组织
2012年02月07日
2011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58.3%的捐款都流入政府、慈善会及红会系统,只有1.3%的捐款到了慈善会之外的社团、民非和福利院,还不乏有政府背景的公益组织。春节前,西北秦巴山区7家公益组织联名呼吁,关心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2月6日《京华时报》)
近六成捐款流入政府及官办组织,民间组织将以何为生呢?也难怪有公益组织联名“要奶”。毕竟,社会捐款不是公共税收,对此,政府可以监管,但不该将部分捐款收入囊中,也不该纵容官办机构独占大头,这样会置民间组织于求生不得的尴尬境地,善款使用的效率和公开性也会备受质疑。公益蛋糕本就不大,政府及官办组织拿了大头,真正的民间组织就会只剩下残羹冷炙,自然容易“断奶”,生存堪忧。
秦巴山区的7家公益组织还是在民政部门注册过的,生存尚如此艰难,那些行走在“灰色地带”的公益组织,更加步履维艰。据报道,北京慧灵目前照顾着70多位智障人士,一直在“贴钱服务”,但这样的非营利机构却只能在工商部门注册,既不能正常筹款,又不能让政府购买服务,还享受不到税费优惠。而慧灵只是草根公益组织的缩影,据了解,益仁平、传知行、爱知行等北京知名草根组织均在工商部门注册过,处境窘迫。
而那些进入官办慈善组织的善款,去向又不够透明。去年,中国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便因此饱受质疑,一个郭美美就搞得红十字会焦头烂额,情急之下推出的捐赠信息查询系统也被指有诸多漏洞。公益基金会的信息也不够透明。据“基金会中心网”统计,中国现有的2000多家基金会中,有1300家还没有网站,800多家电话联系不上,联系上的也以各种理由拒绝公开。慈善是否净土需要用公开来证明,如此,民众才能放心捐赠,否则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壮大必然受阻。
民间组织之所以遭遇生存困境,原因有两点,一是政府对草根公益组织限制太多,“双重管理”的门槛让不少民间社团屡屡受阻,二是政府对官办慈善机构过于信任,没有大力推动慈善信息公开透明。这些问题的根源则在于一些官员的观念不够与时俱进,或看不到民间组织对公共服务的推动作用,或觉得只有政府才是最适合“为人民服务”的主体,于是任由过时的《社团管理条例》等法规成为民间组织兴起的拦路虎。
可喜的是,广东、北京等地正试水社会组织在民政部门直接登记,慈善捐赠的透明化也已成为共识。而去年年初,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我看来,具体到社会组织管理上,需要加强监管的是慈善机构的财务信息,政府应促使其公开化、透明化,尤其是官办慈善机构;对草根组织则需要降低准入门槛,设法给他们松绑,必要时则应购买NGO的服务,而不能再想着切分公益蛋糕,从善款中分杯羹,这样才是真正的管理创新,才能体现科学化管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