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体制与待遇的困惑
2012年02月03日
今年春节我在老家过年。节日期间,探访了不少村民,走访了很多亲朋。说实话,在弥补自己近10年没在老家过年的同时,我也在乡间、在普通人那里求证自己思考多时的关于慈善的诸多困惑,期望能得到一点收获。结果是:收获不小,困惑难消。于是,我就想写点东西说说心里话。不过,这个文章标题我也是在困惑的心态下纠结中定下的。
期望与现实的困惑。上到党中央、国务院,下至偏远村落、山庄窝铺,大到国家领导人,小到普通群众,无不对建立健全、规范完善、运转高效、有力补充的慈善事业寄予厚望。可现实是,基层慈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极度匮乏,自身运作难以为继,工作开展星星点点。一方面,社会期望慈善公开透明,关注善款去向、用途、效果,表示质疑;一方面,社会缺乏有效引导,主动捐款给慈善,愿意长期培育支持慈善的凤毛麟角,表现冷漠。一方面,慈善机构面对羞涩的善款,认为用指头也能搬过来钱数、开展的项目,花钱、花功夫公布于众,劳神费力不落忍,表示不屑;一方面,普通群众难时想起要慈善,平时把慈善搁置一边,急来抱佛脚,结果难如愿,表示不解。综上种种,不论质疑、冷漠,还是不屑、不解,结果是社会公众习惯于用显微镜、放大镜看慈善,越看越不顺眼,越看问题越多,越看问题越大。慈善在众目睽睽之下,好像做错了事的孩子,无所适从。
体制与待遇的困惑。慈善组织是公益性民间社团机构。按常理,不享受政府财政拨款,不编制工作人员,不属体制内事业单位。但据了解,虽然名称类同,所享待遇各异。有的有政府编制、政府拨款,享受事业待遇,甚至参公,级别还很高;有的靠寥寥捐款度日,人是借的,靠微薄补助过活,房是租的,随时有付不起房费、暖费、电费可能;有的一无固定办公场所,二无固定工作人员,有枚公章偶尔用用;有的一无所有,连纸面上的成立手续都无人问津,更不要说用慈善为老百姓办点实事了。笔者无意让慈善机构都成为事业编制单位,只想让社会关注一下多数慈善机构,同一大体制下,不同小体制的生存状态,从而共同探讨慈善机构的正常的、合理的、科学的、可持续的,符合公众的期望和需求的,必须得体制和待遇。
生存的困惑,发展的困惑,误解的困惑,诟病应对的困惑,困惑不困惑,读者自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