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评优伤了献血公益之心
2012-02-02
面对 “血荒”现状,日前,北京市卫生局和北京市教委联合发布 《关于在首都高校开展无偿献血工作的意见》,表示无偿献血将纳入对师生个人评优考核。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议。
当然,支持的声音并非不存在,认为此措施可以鼓励师生多献血,解决血液库存不足的现状。然而,反对的声音却占主流,毕竟无偿献血应是一种自愿行为,一旦加入考核因素,就不可避免地给美德抹上 “功利”色彩;而师生若因身体原因无法献血,那么将其作为考核因素就未免有失公允,因为学校考核终究还是要以学术为主。
众所周知,高校师生一直都是无偿献血队伍中的主力军,从其入手抓血源也是无奈之举。然而,当无偿献血变成一种指标,当 “无偿的爱心”变身为 “强制的行动”,我们不得不担心,这项措施会在具体执行中演变为分摊指标而 “变味儿”,师生及社会人士的抵触心理会使此种鼓励走入相反的方向,届时,不仅血源减少了,人心也丢掉了,这样的结果无异于南辕北辙,得不偿失。
若要让厚德行善、奉献爱心深入人心,强制是万万不可的,真正意义上的鼓励无偿献血,需要多加宣传和鼓励,需要对献血者尊重并增加与献血者精神层面的互动,唯此,才能真正形成无偿献血的良性激励机制。只要多宣传、多鼓励,让更多的人加入无偿献血队伍,那么,人人了解无偿献血,人人支持无偿献血必会为和谐社会添上最光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