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慈善业根除弊端须加快立法进程
日期:2012-01-11 11:51  点击:197

  慈善业根除弊端须加快立法进程

  2012年01月11日      来源:公益时报网 作者:汪挺

  中国的慈善业在去年面临了多重危机和考验,但也促进了慈善事业的立法和制度建设。实际上,慈善法草案2006年就进入了国务院立法计划。2011年,《慈善事业法》被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当年立法计划。据了解,慈善法将重点规范中国募捐市场,明确捐助主管部门、募捐主体、募捐范围、规范捐赠款物的管理与使用。
  
  在2011年中黯然收场的中国慈善业,最近因为“捐赠1元也可以开发票”说再度引发关注。
  
  2011年12月28日,中华慈善总会秘书长刘国林呼吁慈善总会下属的320家会员单位免费在《慈善公益报》上“晒”账目,以增强慈善事业的透明度。
  
  刘国林表示,未来即使捐赠1元钱也可以开具发票。此说再度引起公众的关注:1元钱都开发票,是作秀的演说还是慈善被商业化的一个暗示?
  
  捐赠1元可索要发票
  
  “未来尽快做到即使捐赠1元钱,也可以通过相关信息平台查到去处,同时向捐赠人开具发票。”2011年12月28日,中华慈善总会秘书长刘国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2012年,该会将加大捐赠信息公开的力度。
  
  然而,刘国林同时表示,“由于资金筹集困难,”捐赠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尚无具体时间表。”此表述无疑为中华慈善总会的透明度建设再添悬念。
  
  不过,刘国林的“1元捐赠开发票”说也招致不少非议:作为慈善之举,1元钱也开发票,那么有多少钱能用到慈善上?这是不是慈善商业化的一个暗示?
  
  值得一提的是,受信任危机影响,2011年中华慈善总会募集的款物近60亿元,仅仅基本与上年持平。而去年4月26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2011中国慈善蓝皮书,介绍中国慈善业在过去一年取得的显着进步和提高,并且预测中国慈善捐赠2011年度规模将会超越500亿元人民币,向800亿元至1000亿元人民币挺进。
  
  透明为何这么难?
  
  一直被民间诟病的中国慈善业,在2011年集体面临信任危机。
  
  一项针对1063名网友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的受调查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状况表示满意,76%的被调查公众表示未收到任何慈善组织的信息,而对于社会公众最为关注的财务信息,仅有3%的受调查公众表示获得过。
  
  “接受了多少捐赠款物?”“这些情况能在接受捐赠后多长时间公布?”“捐的钱用到哪里了?”“慈善组织的工作成本和行政开支是多少?”2011年,“郭美美事件”引发了慈善信用危机,善款去向成为公众较为关心的问题,这也对公益慈善组织的透明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多数公益慈善组织是规范化运作,资金的接受分配使用是公开透明的,但是也确有一部分公益慈善组织没有达到规范管理和公开透明,因此产生了社会的疑虑和关注。”这是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的一个表态。
  
  中国慈善的每分钱都花到了哪里?中国式慈善透明为何这么难?
  
  2011年7月31日,中国红十字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正式上线,这被认为是迈出了慈善信息公开的重要一步的“破冰之举”,此举在受到积极肯定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捐赠数额超过10万元的个人和超过50万元的企业才能查询资金使用情况,而且并不全。
  
  这是明显带有歧视性的一个举措。“从技术上讲,10万元捐赠可以查询资金使用情况,1元捐赠的使用情况同样可以查询。”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对记者分析,国内大多数公募性慈善组织或多或少带有行政色彩,参照行政机关的标准运行,在信息公开方面缺乏动力和压力。
  
  “慈善信息公开不是小事,它关系着慈善作为公共服务的标准和体系变革的问题。”王振耀认为,慈善组织应尽快脱去行政外衣,回归社会本位。
  
  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是,信息不公开对慈善事业的制约在2011年得到了最彻底的体现,而要获得公众的信任,目前需要做的依然是公开透明。
  
  艰难立法
 
 
  对于中国慈善业的弊端,政府并非熟视无睹,在官方的报告中已经开始浮现。在2010年《2010年全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现状报告》中,就曾使用“中国内地75%的慈善组织的善款流向不透明”这样的表述。该表述曾引起公众广泛关注。
  
  “在中国慈善信任危机当中,慈善机构信息公开制度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邓国胜对中国商报记者直言不讳。
  
  但邓国胜认为,2011年中国慈善业面临了多重危机和考验,但也促使政府加速慈善事业的立法和制度建设。
  
  2011年7月8日,民政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并公开征求意见。7月15日,在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的基础上,民政部闪电式发布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明确了今后五年慈善事业发展目标。
  
  一个多月之后,2011年的8月23日,民政部又发布了《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见稿)》,对慈善机构如何公开、如何透明提供了操作性指引和参考标准。
  
  不过,有专家指出,该“指引”没有法律效力,不具备约束力,难以实现问责。
  
  民政部部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直言,“从根本上来规范和解决慈善,要推动慈善法的立法。”民政部对于规范慈善的设想,下一步在倡导性的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的基础上,依据有关的上位法还准备制定慈善捐助资金管理办法,属于有约束力的部门规章。
  
  中国商报记者从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一位知情负责人处了解到的信息是,慈善法的立法工作目前正在做进一步论证的工作,“还有些立法程序,引起了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视。”
  
  在该知情人士看来,慈善法如果能够达成共识并得以出台,将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也是对规范募捐和使用捐款行为有了系列的规定,并使管理上有了进步。
  
  民政部关于慈善法的起草工作启动于2005年。2006年,慈善法草案进入了国务院立法计划。当时,有专家学者预测慈善法的出台时间是2009年,之后,外界关于加快慈善立法的速度的呼吁也一直是此起彼伏。2011年,《慈善事业法》被列入了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当年立法计划。
  
  另据了解,慈善法将重点规范中国募捐市场,明确捐助主管部门、募捐主体、募捐范围、规范捐赠款物的管理与使用及法律责任,来加强对社会公益慈善组织的监管,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度。
  
  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慈善法框架草案已经几易其稿”。曾参与慈善法立法研讨的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社会政策研究所主任杨团表示,慈善法草案距离成为真正法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慈善立法无论是在立法宗旨、政策定位、管理体制等许多方面,都尚未成熟到形成共识的阶段,有些问题甚至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杨团的这一说法,记者得到了证实。
  
  “慈善法何时能出来,现在还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慈善法出台之前,一个第三方评估制度肯定会先出来。”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知情人透露说。事实上,在民政部2011年7月15日发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十二五”纲要当中,已经将“完善公益慈善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制度”列入重点任务。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26 20:24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