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省会公布当需只争朝夕
2011年12月26日
“2016年太久,只争朝夕”,这话是冲着PM2.5来的。不久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版二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首次被纳入标准,而这一新标准拟于2016年1月1日全面实施。
一面是公众急切盼望的情绪,另一面是有庞杂的程序需要越过。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是,“2016年前监测PM2.5”作为一个大的时间表出现了值得肯定的变化:21日,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大会上传出消息,明年,京津冀和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将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对于这些城市来说,“只争朝夕”确实摆在眼前。
而南京今年有“蓝天计划刚好完成”之喜,对于明年的PM2.5监测自然有一种信心的提振。
上述城市明年当先锋,是环保部部长周生贤给出的“四步走”的重要一环。2016年是新标准在全国实施的关门期限,届时全国各地都要按照该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这样的清晰规划,比之上个月环保部“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立即开PM2.5监测工作还有一定难度”的表述往前推进一步。
这些变化都是在向民意迅速靠拢。如果不能马上做到全国监测,则部分城市的破冰也值得肯定,它为全国范围内提前监测、发布PM2.5准备了条件,进行了预演,对急促的民心也是一大抚慰。
“四步走”的第一走至关重要。眼前最迫切的问题自然是督促“先锋城市”在明年带个好头,正如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与记者对话时所说:“我们正在计划,一旦新的污染指标(PM2.5和臭氧)开始监测,并形成常规监测能力后,会要求所有城市都要实时发布每个点、每小时的数据,接受公众监督。”
在此,“发布”与“接受监督”成为关键词,与民意契合。不过,值得等待的是,如何接受公众监督,需要指出具体的路径,需要有力的制度支撑;值得建议的是,何时“发布”、如何发布、不发布怎么办,等等,尚需进一步明确。
北京市环保局表示,已经开始进行设备采购、人员培训等工作。而早在2009年,南京草场门的大气自动监测站就已经开展PM2.5的研究了,包括现在位于高淳固城湖的监测站,也已从去年开始,监测PM2.5。此类积极行为自然会为明年的PM2.5监测迅速打开局面,不过,是不是所有城市都能这样主动呢?
明年转眼就到,展开PM2.5监测宜早不宜迟,如果动作缓慢,“适时”发布又从何实现?而“一旦新的污染指标开始监测”和“形成常规监测能力后”这样的说法作为时间特征也略显含糊,具有一定的弹性,容易为地方所利用,有关部门应该在时间要求上更为明确和细致。
不必讳言,PM2.5监测的引入必然会造成空气质量相关数据的“褪色”,这与地方的“脸面”肯定会产生矛盾。一些地方此前对PM2.5监测讳莫如深、消极等待,而环保部披露的个别地方出现环境质量数据造假的情况,这些表现很能说明问题。推行“第一步走”难有公开的阻力,但是需要对“消极怠工”加以十二分的警惕。PM2.5监测是民心工程,必须强推、速推,不能含糊行事,更不能被个别地方牵着鼻子走。
让监测数据接近百姓直观感受是大势所趋,也很是迫切。明年的PM2.5监测数据必须尽早公开发布。既不能密而不宣,使其成为内部材料;也不能拖延了事,“黄花菜都凉了”;更不能弄虚作假,愚弄百姓。只有迅速动手,及时、公开、科学、常态发布相关数据,一有差池即进行严厉问责,才会取得良性效果。
相关城市明年进行PM2.5监测的效果如何,检验着提前实现全国“同步走”的可能性。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负责人早已表态:鼓励地方政府鼓励各地主动提前实施新标准。应当说,随着明年的“第一步走”的马到功成,其他城市没有理由继续充当观众,“鼓励”则有理由变为“推动”甚至“责成”。
事实上,PM2.5监测“技术难关难攻克”的神话已破。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和记者对话时称,明年起在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监测PM2.5和臭氧,从技术上说,没什么难度。
现在技术“无难”,则只要运筹帷幄,巧手破解,资金难题、设备难题也就当不成拦路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