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若实施如何监测是大问题
2011年12月12日
我们关注PM2.5,并不是关心这个专业词汇本身,而是关心蓝天白云,关心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PM2.5并不是目标,仅是手段而已,甚至连改善空气质量状况的手段都算不上。环保部相关负责人说,“空气质量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那也只能预见5年后,中国的城市将PM2.5指标纳入空气质量标准监测,并不等于到那一天空气质量就改善了。
5年后,难道官方纸面上的报告会公布,城市的空气状况很糟糕,连续360天无蓝天?如果没有出台给力措施,空气质量没有实质改善的话,尽管大家不愿意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很可能会出现的。PM2.5是比目前的PM10更严苛的标准,若现在就用PM2.5来测算,恐怕某地每天是好天气的空气质量报告要改写。
空气质量状况与地方政府政绩是挂钩的,想必地方政府不会容忍这份成绩单变得充满污点。据报道,很多大城市都设定了自己的“蓝天目标”或“蓝天计划”,具体指城市空气质量为二级以上的达标天数。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召开的推动下,曾经每年大幅提高蓝天目标。而2011年设定的目标是全年274天,比2010年增加了8天。而首都北京现在空气质量状况堪忧,想必环保部门的压力也很大吧?
问题是,改善空气状况并不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据介绍,煤炭燃烧、汽车尾气、工地扬尘是空气中颗粒的主要来源,住建部官员称,PM2.5指数升高与玻璃幕墙有关。环保部门不可能越疽代苞去管能源、工业、汽车,更不可能去拆了建好的玻璃幕墙。他们能做的就是多开几张罚单,而罚单的威慑力有多大呢?敢去阻碍地方经济发展吗?此路不通,更严苛的PM2.5来了怎么办?总不能给政府丢脸,让空气质量报告难看吧?那只能在如何监测PM2.5上做文章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如何监测PM2.5上做文章并非难事。在没有第三方监督的情况下,篡改粉饰数据比制止汽车排放尾气容易得多。如何坦诚面对用PM2.5指标描述的糟糕的空气质量,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