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安全透过细节看盲点
2011年11月28日
近日国内发生的一起校车安全事故,引起了全社会对于校车安全问题的关注。本报记者在福州与厦门两地作了一番调查与采访,他们的所闻、所见,虽然是一些很细节的内容,但折射出在校车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也反映出要实现校车安全这一目标,需要与之相关的各环节的人们,不断提高个人素养,遵纪守法,提高校车安全意识。请看记者的报道——
校车安全牵动人心,福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于近日展开校车摸排整治工作。那么,整治的效果如何?校车安全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11月21日至23日,记者在榕城作了调查。
未见超载,却见违规行驶
11月21日下午4时,记者来到金山生活区金环路一所民办幼儿园。在幼儿园门口,看到停着9座和6座的面包车各一辆,9座面包车车身印有幼儿园校车标志,6座面包车上无校车标志。4时20分,幼儿园老师带着15名孩子陆续上了这两辆车,剩下20余名孩子在校园内等候。“最近查得严,一个都不敢超载,孩子们只能等下一班车,晚点回家。”一位老师告诉记者。
4时30分,校车启动,记者开车尾随6座的面包车。它从金环路西行,往南拐到金榕南路,在路边放下2个小朋友后,停在金榕南路和金祥路交接处的十字路口等红灯。不一会儿,面包车突然启动穿过十字路口,此时红灯旁的时间显示器显示,距离绿灯亮起还有19秒。之后,面包车在正祥特易购购物广场又放下一个小朋友后左转调头,虽然信号灯已经黄灯闪烁,它还是加速通过,把紧随其后的记者车辆甩在了路口等信号灯,很快便没了踪影。
校车安全,标准在哪?
11月22日下午3时40分,记者来到三牧中学门口。记者看到,三牧中学的校车都是崭新的康驰公交车,车身有“三牧中学接送车”字样。“这是向公交集团租赁的,至少比较安全。”一位家长告诉记者。
什么样的校车才是安全的?记者从福州市教育局了解到,国家标准委员会曾发布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要求小学生专用校车每个座位都要有安全带,但并未要求一定是专用校车。目前,国家只有小学生校车标准,却无幼儿园、中学、大学校车技术标准,除小学外,其他学校在登记报备校车时,都遇到标准空白。
“爱心车”该咋管?
11月23日,记者来到福州鼓楼第一小学门口。放学时间到了,记者看到校门口停着十几辆小型面包车,是各家政服务公司的“爱心车”。“每个月交400多元,这些公司就负责把孩子送到家。”一位家长告诉记者。
据观察,“爱心车”在福州城区的公办小学门口随处可见。但记者从福州市教育局了解到,这些车辆的登记备案率不到一成。
“我们只能劝说学生不要坐。”一名公立学校的校长告诉记者。
交警部门也表示,面对这些车辆,交警部门只能对超载、违规行驶等行为作出处罚,至于这些车的“资质”问题,他们很难查验。
要不要乘坐“爱心车”?一些家长很纠结。家住福州软件园附近的杨女士说,孩子上小学2年级,由于放学早,学校离家远,自己和丈夫没时间接送。即使知道接送车是私人运营,没有资质,也只能让孩子坐。要不,那么小的孩子,让他过马路自己搭乘公交车,很危险。
私立校校车,坚持不超载难在哪里?
对于校车使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学校方面也有苦衷。
“幼儿园配了两辆面包车,一辆7座,一辆14座。每天有30多名学生有接送需求,除了考虑人数外,我们还考虑路线等,所以一般早晚都是接送三次。”菁华幼儿园园长潘飞莺告诉记者。她跟记者算了笔经济账:学生每月交100元接送费,一个月,园方收到3000多元。司机的工资加上油费、保险费等,一个月就要七八千元。
“为了学生安全,我们坚持不超载,但一年下来,校车带来的成本压力不小。”潘飞莺说。
不是所有民办学校都能顶住这种压力,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查处的超载超速校车大部分来自民办学校。
“说到底,教育资源不均衡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所私立幼儿园园长告诉记者,“倘若学校之间师资、环境等差别不大,家长们当然乐意让孩子就近上学,校车接送的需求就少了。”这位园长还说,政府没有投入,完全依靠学校自筹资金解决校车问题有难度。
举措出台,重在落实
福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和完善校车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开展校车摸排整治,逐步推广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校车,杜绝“黑校车”,健全校车管理制度,做到“一车一人一档”。同时,中小学校、幼儿园自备或租用校车,要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备案和审验,确保安全性能可靠。中小学校应指派专人对校车运载情况进行查验,发现超载或其他违规行为应当制止。
在明确安全责任主体上,省安监局相关人士表示,目前省内校车分为自购车辆和租用车辆两大类,责任认定上要区别对待。对于学校自购车辆,责任主体归学校。如果是校方租赁的车辆,租正规的客运公司车辆,由校方和运输公司签署协议,那么车辆责任主体就是客运公司,交通运管部门对车辆资质等负监管责任,教育部门则要对学校进行监管。如果校方是私自租赁私人车辆,那么责任主体依然是校方,监管责任在交警部门。
对此,一些家长表示,校车安全举措当然好,但还要看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