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行善您愿意用什么方式?
日期:2011-11-18 10:58  点击:188

  行善您愿意用什么方式?

  2011年11月18日    来源: 江门日报

  有的人帮人,喜欢捐物品,觉得捐钱很难监管;有的人喜欢捐钱,觉得钱更实际;有的人喜欢把物品和钱送到特定的慈善机构;有的人喜欢一对一地帮助……您愿意用什么方式来助人?
  
  【记者调查】
  
  您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助人?记者就此对市民进行随机采访,不少市民喜欢亲自挑选捐助对象,即“一对一”的捐助方式,而对时下红十字会等官方慈善组织的善款使用表示担忧。
  
  观点一
  
  “一对一”捐款
  
  市民谭小姐认为,慈善助人,要“好钢用在刀刃上”,“自从‘郭美美’事件后,我对红十字会到底把民众捐款用到了什么地方,持怀疑态度。我现在比较喜欢‘一对一’的捐助方式,直接把捐赠送到受助人手中,省却了中间一些步骤。”
  
  市民陈小姐也更愿意“一对一”的捐款方式,“现在很多媒体都开设了慈善栏目,上面都有联系电话和账户等讯息。如果我发现了想要援助的对象,我会亲自打电话联系受助者进行捐赠,或者直接把捐款汇到对方的账户上。”陈小姐说。
  
  家住华福苑的市民阿英表示,她喜欢做明白善事,明白捐款,不喜欢把钱捐给慈善组织。阿英说:“我在一些电视节目上看到令人揪心的人或事,比如用手机发短信的方式直接捐款,我经常参与,捐几元、几十元不等。有时候在路上遇到有困难的人,我也会给点钱。”
  
  观点二
  
  匿名捐款
  
  市民李兴华赞成“一对一”的捐款方式,但他认为还是要匿名。“原因有二:一、做好事不用留名,自己做了觉得高兴,帮到别人就好;二、避免了一些后续的麻烦,如受助人的登门感谢等。”李兴华说。
  
  薛小姐前几天致电记者称,希望给本报曾刊登过的一位困难人士捐款,但她拒绝与该困难人士进行直接联系,而是通过记者拿到该困难人士的银行账号,直接从银行汇款进行帮助。“我觉得他很可怜,值得帮助,但我不想让他知道我是谁,更不想让他知道我的联系方式,比如手机号。”薛小姐说。
  
  观点三
  
  捐物
  
  市民李秀霞常去探望贫困老人,给他们送去一些生活用品、食物等,李秀霞觉得,捐物比单纯捐款更有意义。
  
  市民杨女士所在的单位每年都会定期去一些敬老院慰问,“我们除了拿公司的产品去捐赠,也去买些吃的给老人家,比如糕点之类的。”杨女士说,在他们看来,敬老院里住的老人家,除了钱,他们更需要收音机类的小家电,以及人间的温情。
  
  市民梁耀强常做慈善,一般是捐实物。他说:“捐现金,我担心现金会因各种原因被扣留,怕没有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去使用。而捐实物,是我自己采购、自己送过去,直接给被捐助对象,我比较放心。”
  
  观点四
  
  捐钱
  
  市民何琴曾捐助过失学儿童。何琴说:“他们为什么失学?就是因为家里穷。如果没有我们的捐款,他们永远都上不了学。我认为,在这么多助人的方式中,捐款始终是帮助这些失学儿童的最直接方法。”
  
  市民阿贤工作比较繁忙,但她每看到有困难的人,都会捐钱,“不捐物,主要是因为我没有时间。捐钱比较快,直接从银行转账就行,捐物还要自己去挑选,又担心买的物品不适合他们。”
  
  观点五
  
  慈善组织仍值得信赖
  
  阿伟是一名学生,他认为通过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捐款,仍是现行体制下最为可行的方法。阿伟说:“虽然红十字会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很清楚哪些人需要优先救助、哪里的情况比较紧急。我们学生的能力有限,要靠一个人的力量帮助别人比较难,因此,我们学校也常常联系红十字会进行募捐,这样才能真正帮到别人。”
  
  市民黄长如是一位老人家,他说:“经过捐款箱时,我常常会多多少少都给一点,积少成多嘛。遇到红十字会举办的捐款活动,我捐多一点。我认为红十字会在这方面还是很有号召力的。”
  
  尽管红十字会最近信任度下降,然而,市民唐伟雄说:“如果你是贫困家庭,你想得到帮助,你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还是红十字会,这是本能反应。红十字会有权威,也受监管,它把大家的善心集结起来,这样才能帮助更多的人。我们还是应该相信红十字会。”
  
  【来信刊登】
  
  行善
  
  从身边事做起
  
  近期,一系列慈善机构频频爆出丑闻,使公众对这些慈善机构的信任度大大降低,捐款捐物的热情不再。为此,笔者建议,今后想奉献爱心的市民不妨多关注本地的媒体,并通过这一途径助人。
  
  据笔者所知,本地的平面媒体有专门的助困栏目,如《江门日报》的“爱心桥”,电视媒体也时有报道困难人士的新闻,市民通过这一途径传递爱心,其效果更佳。一则,这些本地媒体极注重自身的形象,而助困栏目则是其关注民生、服务社群的具体体现,这些媒体会高度关注和倾力相助。之前在媒体中广泛报道的新会小姐妹、黄雪峰等,都因为媒体的关注而得到切实的帮助,就是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二则,这些困难对象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并留有联系方式,市民完全可以通过接触了解其现状,并给予更细致到位的帮助。
  
  另外,爱心传递虽然不分远近,但若能从帮助身边的人做起,就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这对于提升江门侨乡的“崇文乐善”精神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当然,笔者也期待本地媒体能继续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使更多受困之人得以渡过难关,重燃生活的希望。
  
  田粟
  
  喜欢“一对一”
  
  更愿意匿名
  
  前段时间,红十字会事件让不少人对慈善事业大失所望,就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更推崇“一对一”的捐助方式。就我个人来说,我也支持“一对一”的捐助方式,这样,你就知道你捐的钱或物到底去了哪里,有没有帮到人。不过,比起面对面的帮扶,我更乐意于匿名。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经常会为困难群体和热心人士牵线搭桥。就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件事一直让我内心相当愧疚。几年前,一位热心阿姨通过我帮助了一位患病无钱医治的困难人士,给了500元现金。困难人士一家人非常感激,要求感谢这位热心阿姨,于是,我就将热心阿姨的小灵通电话号码告知了这位困难人士。此后,困难人士逢年过节就会问候、感谢热心阿姨,就在表达谢意的同时,也会将自己的困境告知热心阿姨。该热心阿姨后续资助多次,有几百元的,也有几千元的。这让我一直在怀疑当初告知热心阿姨电话号码是否做错了,幸好,热心阿姨的小灵通电话号码随着小灵通的退市停用了。此后,我便对各界热心人士的电话号码谨慎保存,如果有人要找热心人士,亦不轻易告知联系方式。有事的话,我宁可自己转告热心人士,也不向困难人士讲热心人士的联系方式,除非,热心人士自己乐意。
  
  经此之后,原本对困难人士心无芥蒂的我,多了一层防范之心,我自己本人也更乐意于匿名捐助的行善方式。我并不会因这一位困难人士的一次行为,就将所有困难人士一棒子打死,只是说,我更乐意于匿名捐助做善事。
  
  小谢
  
  旁观
  
  @江门日报新闻微博:
  
  
http://weibo.com/jmdaily
  
  小峰
  
  捐钱捐物都试过,也直接资助过一些贫困的小孩读书,一年才几百块。不过现在没有了,以前资助的孩子,后来还是退学打工去了,联系不上,不知所踪,真可惜!我想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风
  
  如果我有能力,就去贫困地区直接帮助有困难的人;基本上,这些贫困山区的人家都不只一个小孩。
  
  樱
  
  无论捐钱还是捐物,重要的是保证能真正送到受助人的手上,在这方面,我不大相信慈善机构,我更加愿意亲力亲为:面对面、亲密接触,这样助人,我心里才踏实。此外,助人也要顾及受助者的自尊,不要高高在上、以施舍的态度来看受助者。
  
  韦山君
  
  我喜欢“一对一”捐助,而且,我也不想让受助者知道我的联系方式。我帮TA,并不是求感激或回报,只是想尽自己的能力,帮TA解决点困难。不用猜测我的动机,我也确实有点担心TA在受助后会再次向我要求帮助,如果那样的话,我可能会后悔我之前帮助了TA。
  
  仙猪奇侠
  
  “一对一”好,保证没猫腻。其实通过捐赠、做善事,可以交到朋友。
  
  新疆FOX
  
  默默助人……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29 03:47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