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善意爱心驱走冷漠
2011-11-16
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以“人之初,性本善”作为开篇,将人性本善作为人的起点,含义隽永,发人深省。
古往今来,待人以诚、授人以爱、与人为善都备受国人推崇,亦是国人待人处事之基准。然而,最近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却让民众颇感失望:今年9月3日上午,武汉市一位88岁大爷在马路边不慎摔倒,但路过的行人无人敢去扶起,最终这位大爷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身亡;广东佛山的2岁女孩小悦悦先后被两辆车碾压,18个路人先后经过却无一救助,最终小悦悦因抢救无效死亡。
我国是文化古国,礼仪之邦。五千年悠久历史,孕育了绵延悠长的中华文明。对此,我们常常引以为傲。也正是这凝聚华夏子孙精神的优秀传统,让中华民族克服了艰难困苦,自强、自立、自信地矗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但在国力增强的同时,亦不能忘记浇灌国人的精神花园,更不能忘记传承优秀传统。要在全社会始终营造一种良好氛围,用善意爱心驱走冷漠,构建更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
弘扬善意爱心,当切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人民为重,民意如山。”无论何时何地,人民群众的普通认同代表着社会的主流思想,代表着社会舆论的方向。好的舆论氛围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但舆论一旦失去正确导向,将积毁销骨众口铄金,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故而,营造善意爱心的良好氛围在任何时候都尤为重要。
在社会上,善意爱心的种子始终都需要良好的土壤,才能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才能逐渐长成苍天大树。而这良好的土壤,是存于人们心中正确的价值理念,是对善与爱的正确理解和积极运用。人们唯有始终秉承这理念,始终将善意爱心向四方传递,始终将乐于助人当成一种本能,让对他人的关心与爱护成习成风,并聚成一股合力,形成滚滚洪流,才能驱走冷漠,切实颂扬善意与爱心。
弘扬善意爱心,需建立完备健全的保护机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到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处于危难之中却不给予帮助,这绝非一些人的本意,这其中也许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苦衷。从武汉老大爷到佛山小悦悦,路过的人不去救助,不是他们缺少爱心,而是怕好心做坏事,怕被讹。从制度层面而言,现有的制度有时难以为他们撑腰,他们缺乏救助的底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立一整套适合国情的救助工作机制,将对施助者的保护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制度的确立和运行,从而弘扬善举、抑制恶行,这既符合法治国家的价值取向,也符合人民群众的对法律的现实期望。通过法律制度,能够更加彻底地消除人们帮扶他人的后顾之忧,也能够更加有效地保护施救者的合法权益,从而还社会以善意和爱心,筑牢社会和谐友爱根基。
见微知着。只有时刻弘扬中华优秀之传统,让帮扶济困、文明有爱之风日盛,逐渐彰显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思想底蕴,才能实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每个人将永远存在充满阳光和温暖下”的目标,才能让平安和谐成为社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