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着整车人,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了什么叫冷漠。”身患癌症的老人朱祥林用颤抖的嘴唇回忆了心碎的一幕。十多分钟的时间内,朱祥林老人手持癌症病历苦苦哀求有人能让出一个座位,换来的均是冷漠的双眼。自从去年9月21日朱祥林老人出院后,每两周复检一次的公交旅途总是不顺利,而起因也总是不停重复着:座位难求。(2月21日《东方早报》)
2005年3月,一份名为《广州青少年公民意识调查研究》的调查报告中显示,仅有41.4%的青少年经常让座,而相当一部分不愿意主动让座的人,所提出的原因是“别人不让,我也不让”。面对需要帮助的老人,每一个人都把眼睛盯在别人的身上,把希望寄托于别人的自觉与自律,这样的结果是希望变成了失望,失望变成了绝望。公交车上的乘客们再次一同见证了这种转变。
每一位乘客都认为应该有人给老人让座,但是每一个人似乎又都有理由为自己没有让座去进行开脱。后排乘客看着前排乘客,前排乘客看着“老弱病残”专座,在这次并不复杂甚至谈不上任何付出的援助中,所有人都袖手旁观、互相推诿,浑然不觉自己已经沦为了一名麻木的看客。
有人将悲剧的发生归咎于专座不专,进而建议采取强制力来保证专座专用。这样的建议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更应该看到,公交车里的这一幕折射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爱心的流失,以及公共道德的滑坡,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强制专座专用是远远不够的。道理很简单,专座只有三个,如果同时出现了四名需要照顾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取舍?
让一次座,对于一般乘客来说并不会损失什么,但是得到的却是公众的尊重与认可,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设身处地地多为他人着想的话,即使公交车上没有设置数量有限的专座,每一个座位也都可以当作一种特殊的专座。尊重他人、体贴他人,不妨先从让座开始。每个人都不是一座荒岛,如果放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限蔓延的话,假如有一天遭遇到这种尴尬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究竟应该向谁去奢求一双援助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