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喂鸥就留不住入城海鸥,它们飞迁异地觅食。21年来,昆明的鸥粮投喂从整体上看是缺乏组织、是无序的,这种散兵游勇式的投喂对海鸥的保护及翠湖公园、大观公园的管理都带来了一定难度,尤其是翠湖公园,因为是免费,在海鸥来临期间,管理上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除了游客之外,要不要形成有组织地投喂,又由谁来担当喂鸥主力军?
无序投喂带来诸多问题
海鸥入城之初没有鸥粮之说,热心的市民自己买来面包、馒头喂鸥,无序投喂的结果致使个别海鸥在吃后产生问题,甚至出现死亡现象。后来,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开始由鸟协主导的鸥粮生产,每年都有一些企业愿意无偿提供费用于鸥粮生产。
鸥粮是有了,投喂又成了问题。是免费还是有偿?在鸥粮的生产上,又能不能公布方子,让更多的爱心企业来生产?
从21年来看,起初,投喂的人多,企业和学生社团也很积极,而到了中后期,有组织的投喂就少了,尤其是阴雨天,海鸥“喊饿”的声音不绝于耳,这就是无序投喂的结果。
此外,无序投喂给翠湖公园带来的管理很难。从往年的情况可以看出,翠湖西边海鸥较多的地点形成了一个“自由市场”,许多绿化带都被破坏殆尽,今年,昆明市园林局还专门拨款对翠湖西边的景观进行了改善,并要求翠湖公园今年加强对西片区的管理。
打造鸥文化要规范管理
园林部门的有关人士认为:无序投喂带来的是一种不文明的喂鸥现象,破坏了人鸥和谐,为此昆明要提升海鸥文化需要进行规范管理,尤其是对喂鸥人群,要进行组织和引导,倡导一种文明、有序的爱鸥行为。
以昆明目前的喂鸥群体来说,公园也组织人专门喂鸥、政府也组织人喂鸥、鸟协也组织人喂鸥、企业也组织人喂鸥、一些学校社团也组织人喂鸥,还有许多市民与游客自发喂鸥。投喂得也五花八门,有鸟协生产的专用鸥粮,有企业生产的面包,以面包为主,这使得专业鸥粮受到了冷落,为海鸥提供营养餐成了一种摆设。加之由于喂鸥群体之间缺乏沟通,甚至代表的利益群体不同,结果是企业和市民喂鸥热情的递减。
针对这些问题,有关人士呼吁有关部门出面组织权威、透明的海鸥关爱组织,并有计划地组织鸥粮的生产、投喂及有关海鸥文化的系列活动,使昆明的爱鸥、看鸥、护鸥成为一道不落的风景线。
来源:云南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