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染色体父母 伦理大考验
日期:2007-03-28 11:28  点击:113

政治大学法律跨学科研究研究所所长陈惠馨说,在现行法律结构下,接受精卵捐赠所生的子女未来成年后,如得知真正的「染色体父母」(即捐赠精卵者)身分,可通过法律程序强制对方认领,容易引起纷争;幸而甫三读的人工生殖法注意到这一点,并加以防堵。

三月五日在立院三读通过的人工生殖法,规定人工生殖机构必须提供捐赠人的种族、肤色及血型数据供受术夫妻参考;人工生殖夫妻仅能知道或选择捐赠人的种族、肤色及血型,至于职业或其他数据则无法得知。

人工生殖法通过前,受赠者可能得知精卵捐赠者姓氏、居住地,衍生的纠纷不少。如不孕夫妇接受捐赠生出下一代,孩子成年后,得知当初捐赠精卵者是身价百亿的企业家,万一孩子要求「认祖归宗」,怎么办?

陈惠馨说,在现行法律结构下,接受精卵捐赠所生的子女可先提否认生父之诉,脱离与其母亲或父亲的亲子关系,再援引大法官释字第五八七号解释,要求当初捐赠精卵的「染色体父母」强制认领,只要在法律规定期限内提起诉讼,获得胜诉并非不可能。为了避免类似这样的纠纷,有必要严格防止捐赠者身分外泄。

中山医大人社院院长戴正德说,国人重视血缘,不孕症夫妻为了生出自己的孩子,采用第三者的精子或卵子,等孩子逐渐成长,万一亲子相处不睦,难保不会有「不是自己的种」的感觉,可能会掀起伦理、情感上的考验。

他建议,精卵捐赠者除筛检遗传、传染疾病外,也该被充分告知,未来可能面对的纠纷,最好有法定思考期,免得造成日后的遗憾。

联合报/台中市报导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29 03:55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