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郝彤谈陈晓旭:出家是一场因缘
日期:2007-03-18 11:23  点击:210

  “她们经常在家里讨论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为什么世界发展到今天,物质有发展,科技有发展,人心却倒退,没有依靠,没有依托,甚至不知对错。”

  “她可是清修啊。”她的道友妙音居士在手机里说。似轻嗔,似平和。

  这位学佛时间比她还长,在1987年版《红楼梦》里饰演过妙玉的女演员正竭力理解我们作为媒体对她持有的关注与矛盾:不想打扰又不得不打扰。

  “简直就是一个传奇。”年过五旬的赵奇勋难抑一丝激动。他与她既是老乡,又做过邻居,更是相识10多年的老友。“她这一生就演过两部戏,还都是名著里的女主角”;“生性是个内向人”,能在商场打拼出了亿万家产,“维持下去,就算不再扩大规模,养活一大帮人绝对不成问题”。

  然而,她却出家了。她在声明中写道:不惑之年终于走上了我人生最重要、最正确的道路。……在家修学总有兼职之感,出家修学更能专精一门深入,这也是古大德求学之道。

  我们知道她,却并不了解她。而熟谙她的人,如今对她避而不谈或泛泛而谈。那么,她呢?合掌恭敬,道一声“阿弥陀佛”,闭关修行的那扇门至此悄然合上。一张薄纸声明,任由众声纷纭,信与不信。

  于是,我们仍然一无所知。只知道,她曾演过林黛玉、梅表姐;俗名叫陈晓旭;现在的“妙真法师”。

  现实版林黛玉?

  一位网友发表评论:我以为,媒体与其去炒作其剃度详情、两任丈夫、成为富婆的过程等,不如好好分析一下她在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之时,为何却要看破红尘、皈依佛门?

  “我们这样做肯定不是为了去做秀,为了宣传自己,宣传公司……”在她的公司,她的先生郝彤颇为无奈地向着记者苦笑。他无言继续。总之,无此必要。

  “不是因为身染重疾才去出家,她的身体还很健康”;“没有心理问题,从不知道她找过‘朱海防治自杀公益机构’”;“父母对我们的选择都很支持,觉得既然决定走这条路,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郝彤说,这些年,他与她“同步进行”,共同办公、共同学佛、共同朝圣、共投一个师门,再过几天,他也要紧随其后,剃度出家。“夫妻是缘,亲人是缘。无缘不能相聚。讨债还债报恩报怨,善缘逆缘。仔细想想,每个家庭莫不是如此。”小平头的郝彤淡然一笑。俨然,过去早已过去。

  但学佛前后的妻子到底有何变化?他说,心胸比以前开阔了。“在没参悟事情本质以前,人都会有种种烦恼不快。她过去是聪明,后来是智慧。我想,她现在的快乐应多于不快乐。”

  “每人每天所经历的每件事,对你一定会有影响。”他承认,饰演林黛玉一角对陈晓旭人生的影响,却否认这与她选择出家有直接关系,甚至否认我们对她性格的揣度:她并不孤僻。“红楼剧组作回忆时,她也很顽皮的。”

  “我拥有无数个美丽的梦,最美的一个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由《红楼梦》剧组演员欧阳奋强、陈晓旭等四人合著的《宝黛话红楼》中,她在文章的开头,十足典型的文学青年笔调。

  比比皆是:“一个苍白瘦弱的女孩儿”、“那样伤心,到底为了谁?为了那孤单的小麻雀,为了那堕入泥淖的残红?还是为了那忧伤的葬花人?或是为了我自己?”、“在所有文学作品的女性形象中我最喜欢林黛玉”。

  赵奇勋说她不擅于面对媒体,或者说讨厌与媒体打交道。尽管拍过戏,又是广告公司负责人,她面对镜头、话筒、公众仍是拘谨。2005年10月28日,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与净空法师、文化学者王鲁湘一起为凤凰台录制“谈论重振伦理道德教育”的节目时,那个穿紫衣的女人,紧张、不苟言笑,惟恐发表一句妄语。

  她曾当众坦言过,当年能被选中演林黛玉,不是因为美貌或演技高超,而是自己的性格与气质像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

  “红楼剧组解散后,她成了第一代北漂。为了解决户口问题,她参军进了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梅表姐”正是那时的作品。”

  结婚、离婚、出国、回国。“因为性格孤僻而吓跑了小保姆”,“害怕一个人独自拎着皮箱在城市里搬家”,再就是,她遇到了第二任丈夫郝彤。

  “我是1991年认识的陈晓旭的。她和郝彤两口子当时在东直门外大街40号楼住。她住9楼,我们一家和邓婕一家住二楼。”赵奇勋说。

  1991年的中国广告业正蹒跚学步,国外广告业的先进理念尚未登堂入室。户外广告还未发展起来,一切理论与实践还停留在报纸广告与电视广告中。

  “她靠早年与邓婕等人一起走穴和炒股赚得的一点钱做本金”,加盟长城广告公司,成为其承包经营商。

  “公司最早设在亚运村交通银行楼上,创办世邦广告公司后,又搬到了方庄的一家幼儿园内。”创业之初,艰难可想而知,“我都帮过她拉客户”。这时,需要扩充交际圈,最自然不过。清高如她,也曾在酒宴上说过“有钱大家一起赚”之类的大俗话。

  只有在熟识的朋友面前,她才真正放得开。“开朗大方,能歌善舞。”赵奇勋怀念起她当日穿着拖鞋,率性坐在家中台阶上,与他们聊天的模样。

  “家里的事她做主”,在方庄置房后,又在王府别墅买了房。

  干了一辈子普通职员的父母被接来了,妹妹一家也接来了。“她的妹妹,郝彤的弟弟都陆续安排进了公司。也许她不像某些商场女强人那样咄咄逼人,不一定很懂专业,也可能不懂财务。不过,她将下属掌握得很好。”

  出家

  “作为来北京创业的外乡人,她功利过,物质第一过。”有段日子,她整天忙于工作,“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父亲母亲不知何时开始衰老,虚弱了,好像随时都有离开我的可能,而我给了他们什么呢?……”

  “信佛的念头是在朋友的车里听到《佛说无量寿经》开始的。”郝彤表示这一传言“属实”,虽然他当时并不在车上。

  “她可能是在邓婕、张国立他们的车里听到的吧!那俩口子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呢。”赵奇勋笑着猜测道。

  1999年,陈晓旭与妹妹专程赶往新加坡,拜到净空法师门下后,过了半年,郝彤也跟着她信了佛。其后,就是她的家人、郝彤的弟弟。“公司的员工大半也吃起了素。”

  “她们经常在家里讨论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为什么世界发展到今天,物质有发展,科技有发展,人心却倒退,没有依靠,没有依托,甚至不知对错等等这些问题。”赵奇勋说。

  尽管胸怀世界,达到“无我”是绝难的。她是佛教徒,但她更是一个女人。她是那么地爱美,喜欢漂亮的、绚丽的零零碎碎。据说一次接受采访,她非常执拗地拒绝摄影师拍照,她不相信陌生人能捕捉到她的美。以至于那天采访她的记者,嘟囔着,这个陈晓旭,信佛了,性格并不可爱嘛。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陈晓旭出家的最早成因,我们只能从她的道友明月居士的博客中寻找:

  ……记得有几次聊天说到出家,晓旭当场由衷地赞叹出家的殊胜功德,并且立刻锐利地直指其先生,“郝,你怎么就不能去出家呢?”

  当时,郝师兄憨厚地默然。

  ……作为很好的朋友,我也分别问过晓旭和郝师兄为什么不要孩子。郝师兄的原话是:“学佛求往生了,要解脱了,要孩子干什么呢?”晓旭的答案也基本一样。

  “知道我们希望能培养一些年轻的、真正弘法的人才,因为我们看到中国的儒释道在全世界都缺乏师资,真正好的师资都没了,想培养至少10人。儒释道都要学。儒释道现在没传人了,这是很不好的现象,所以我们提出这个意思,他们(陈晓旭和郝彤)便想参加。”她的师傅净空法师在接受海外媒体采访时如此说。

  丁亥年,正月初六。长春百国兴隆寺内,早上八点到下午一点,她在三十多位朋友的注视下,举行了剃度仪式。剃度前,她的朋友、当年《红楼梦》剧组编剧周岭一再问:你真的想好了么?你真的愿意么?

  她是愿意的,她在出家声明中写道:现在社会的解决,其根本只有依靠圣人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必须要有人传承落实,我愿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我将承师命闭关10年研学儒释道之中华传统文化。将来会有一天,我会把我之所学,与大家一起分享,做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义务教育的工作者。

  “我们将采用一切形式去弘扬佛法。出家是我们选择的一项新事业,我们将一无所有,只是凭借我们的信念,赤诚,去从事佛陀的教育事业。”郝彤坐在公司会议室内真切表白道。

  环顾这间会议室的四周,其上牢固地记载着往事:那瓶让她赚到第一桶金的“五粮液”,三两幅与重要人物的合影……(记者 彭苏 刘小童)

人物周刊:你们是怎么开始学佛的?

  郝彤:我是受了她的影响,比她晚半年学佛,学佛后皈依净空法师。学佛,得到了解脱之道,懂得了如何减少烦恼,自利利他。开始学佛是会有私心的。

  人物周刊:听说你也将剃度出家?

  郝彤:属实。大概还有一周多时间。我们会秉承师命,闭关学习,闭关地点也由师傅指定。

  人物周刊:能谈谈你们的公司吗?

  郝彤:经营公司,首先是面对人。你对别人敞开了,别人对你也是敞开的。一份合同签了,是履行法律程序,那不是诚信,真正的诚信是没有合同。我们的客户与我们是真正的朋友,长的十多年,短的也有几年,这在广告界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人物周刊:公司以后呢?

  郝彤:公司是一个股份制公司,将会交给现有的经营者。弟弟妹妹们在里面继续工作,他们会尽我们未尽完的孝道。

  人物周刊:怎么做出家决定的?

  郝彤:动这个念头有段时间了,但确定出家是在(今年)春节期间。这是因缘成熟的体现。作出这个选择是一个理智的行为,而不是一时感情冲动。

  人物周刊:假设出家是为了获得解脱之道,出家前,她有什么痛苦烦恼?

  郝彤:学佛前后肯定有变化。没参透事物本质以前,所有人都有不快乐,都会有烦恼:每件事都是烦恼,快乐都是短暂的。你说赚钱是不是好事?赚到钱后,还是会患得患失。谈恋爱时是甜蜜,一旦结婚就要面临责任。我只能说,她现在肯定是快乐多于不快乐。

  人物周刊:父母的真实意见?

  郝彤:他们支持我们的决定。

  人物周刊:陈晓旭在出家声明里说,她以后要做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什么?

  郝彤:实施在于教育。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49年不曾间断,你看他是不是教育者?他给社会传播了一个智慧的学说。我们这样坐着聊天,也是在讲佛法。

  现在,全中国、全世界的问题都非常严重,缺乏伦理道德的约束,没有社会责任感,肆意妄为,人心倒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物质、科技上的发展是好事,就像原子弹发明本身无对错,可是冲突越来越多,人心没有依托,甚至不知对错。各个国家都在寻求解决途径,军事、政治手段都不能解决,真正能够解决的是教育。

  人物周刊:你如何理解“佛”?

  郝彤:俗人觉悟了就是佛,佛迷了就是凡人。(记者 彭苏)

 宗教越多元,社会越和谐。理性的、开放的经济市场带来物质繁荣,同样,理性的、开放的宗教市场也会带来精神繁荣

  人物周刊:作为一个对宗教素有研究的学者,您怎么看这次“林黛玉出家”事件?

  杨凤岗:宗教信仰,本来就应该是需要大众和媒体开诚布公讨论的话题。陈晓旭的出家引起了广泛关注。所以,要感谢“林妹妹”。

  人物周刊:人一定需要宗教信仰吗?宗教一定有市场吗?

  杨凤岗:简单地说,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人类一定还有精神需求,无论你是明星还是民工,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绝大多数人都有对于宗教的需求

  宗教兴盛从总体来说不是坏事,对于社会稳定、安抚人心、心灵慰藉来说还是好事,宗教的道德功能,很难被其他东西所取代。

  人物周刊:您的中国宗教“三色(红、黑、灰)”市场理论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反响,这些年来,中国大陆的宗教传播比较盛行,佛教、基督教等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民间信众,您怎么看?

  杨凤岗:有需求就要有供给,宗教的供求就构成一种特别的“精神市场”或“宗教市场”。跟物质经济的市场一样,宗教市场的供求变化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不完全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宗教领域,得到官方允许的宗教构成“红市”;遭到官方取缔,但禁而不绝的宗教构成“黑市”;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或者既合法又非法的宗教现象,就是宗教“灰市”。

  目前来看中国宗教的“红市”,统一口径的说法是有大约一亿宗教信徒。宗教“黑市”人口难以统计。而更多的中国人是在宗教“灰市”里。

  如果官方不管,或者是批准为文化活动场所而非宗教活动场所时,则是在宗教“灰市”里。如果得到了批准,纳入了宗教管理之下,比如浙江金华的黄大仙庙,陕北榆林的黑龙大王庙,则进入了红市。

  人物周刊:是不是红市越大,就越能避免宗教黑市的出现?

  杨凤岗:红市越大,越有利于社会稳定,因为它是公开的,而非地下的。在宗教问题上,有禁止就有黑市,总会有人对宗教的追求是不顾身家性命的,因此必然会出现禁而不绝的现象。这在文革中有大量例证。文革十年,所有宗教场所都关闭了,但是改革开放初期一清点,宗教信徒基本上一个都没少,有的宗教甚至还有所增加。

  宗教管制越严,宗教黑市就越大。放松管制,减少禁止,就意味着黑市缩小。在美国,宗教都是在“地上”的,基本没有黑市。

  人物周刊:有人说“美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教堂”,宗教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

  杨凤岗:一个没有伦理道德规范的社会,必然会堕落为狼与狼之间的厮杀,资本的特性,更容易使人释放出这种狼性来。法律的建立和强制实施,可以维持一个社会交往关系的底线,但是,没有道德,只剩法律,那跟狼与狼的关系差不到哪去。

  美国搞市场经济二百多年了,既没腐朽也没垂死,而是有秩序地稳定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到处都是教堂,教堂净化了人心,彰显了人性,驯服了资本的野蛮狼性。伴随着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不断有宗教复兴运动、心灵更新运动。假如没有教堂,美国的市场经济可能早就崩溃了。

  人物周刊:有人认为,有了宗教信仰,可能对物质生产有反作用力,就像“林黛玉出家”事件。

  杨凤岗:宗教社会学有一个经典命题,即韦伯所论述的基督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有契合关系。基督新教伦理带来工作观念、职业观念的变化,认为上帝呼召人跟随他,并不总是要人出家修行,专职自修或传教。上帝对每个人都有呼召,呼召人们在世俗的工作中尽职尽责,活出神圣,荣耀上帝,这是天职观念的来源。

  这个观念被普通大众接受,这是个根本性转变,把世俗工作和宗教追求统一起来。兢兢业业地工作,但既不是为了世俗享受,也不是为了后代积攒财富,而是为了遵循上帝旨意,荣耀上帝。这样,赚钱就不会不择手段,赚钱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挥霍,而会用于资本积累再投资,结果公司反而越滚越大。

  “林妹妹”放下公司出家,从个人宗教追求来说,可能是好事,但假如这成为主流,大公司的老板都出家了,那中国的市场经济也就甭搞了。我从2000年开始,采访了一些国内信教的老板,他们积极赚钱,而又遵循信仰原则和奉守道德原则,个人事业成功,家庭生活蒙福,又造福社区社会。我看,中国的市场经济需要更多这样的商人和企业家。

  人物周刊:您在美国生活工作多年,美国在宗教事务管理上有哪些经验?

  杨凤岗:美国的宗教市场是个开放市场,世界上的所有宗教,无论多么奇特怪异,几乎都能在美国找到信徒。不过,美国并未因此而陷入宗教冲突或社会动乱。

  其实,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就论述过,古今中外的历史也证明,宗教垄断或寡头垄断,必然带来冲突和混乱。宗教越多元,社会越和谐。理性的、开放的经济市场带来物质繁荣,同样,理性的、开放的宗教市场也会带来精神繁荣。所以,建立开放、公平的宗教市场,这值得借鉴。当然,跟经济改革一样,宗教市场的转型也需要一个过程。

  人物周刊:有人说,“中国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是这样吗?

  杨凤岗:中国两千多年来对于宗教,压抑多于释放,因此很多中国人没有自觉的宗教认同。但没有清醒的宗教认同,不等于没有宗教需求。从本性上来说,对于宗教的需求中国人跟西方人没有本质不同。

  人物周刊:无神论者与宗教需求是什么样的关系?

  杨凤岗:前面说过,在对于宗教的需求上,中国人跟西方人没有根本的差别。对于宗教的需求是普遍性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具体每一个人都需要宗教,自古就有不需要宗教的人,人类学家发现不少原始部落就有无神论者。我在中国农村长大,知道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乡村无神论者也并不少见。不过,在美国,绝大多数人是有宗教需求的。在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等社会精英群体中也是如此。

  至于信仰什么教,这就像吃饭一样,有人喜欢粤菜,有人喜欢川菜,有人喜欢鲁菜,也有人喜欢汉堡牛排。美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中餐,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西餐了。这就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发展的必然趋势。

  宗教的多元化也是必然趋势。至于不同宗教的此消彼长,有市场“看不见的手”自我调节,优胜劣汰,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做出理性选择。

  杨凤岗 河北人,1987年获南开大学哲学硕士,1997年获美国天主教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宗教社会学等。(记者 饶智)

  链接:

  演艺明星与佛教

  两岸四地的演艺界明星中,除了陈晓旭之外,出家的还有:

  香港电视演员黄元申。1981年电视版“霍元甲”的扮演者,1989年出家。

  大陆知名女歌手李娜。1997年5月,李娜唱罢《青藏高原》之后失踪,直到当年8月传出爆炸新闻:李娜在山西五台山出家,削发为尼。1998年,李娜远赴美国洛杉矶潜心研究佛学。

  此外,演艺圈中信佛的艺人不在少数,如王菲、张国立夫妇等。有不少人是寄名的俗家弟子,像李连杰、梅艳芳、张国荣、成龙、曾志伟、谭咏麟、齐秦等。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28 06:20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