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网络文化:社会包容不等于没有底线
日期:2007-02-13 15:53  点击:105

新华网浙江频道(2007-02-13)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杭州2月13日电(记者 李亚彪) 前不久,中央领导就发展网络文化提出要求,倡导文明办网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和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

    中央提出打造健康网络文化可谓审时度势。不可否认,互联网仅仅用十多年时间,就打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迅速扩张,考验了一个社会求同存异的包容度,但更拷问着人们的道德水准与荣辱价值观,毕竟社会包容不等于没有道德底线。

    “886”就是“拜拜了”,“猫”就是调制解调器……“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特征,正在被社会各个层面所接受;网络歌曲的风靡、"网络红人"的走俏、网络小说的畅销,一批网络"文化人"不再被社会看作是不务正业;在论坛中,网民可以像学者官员那样评点时事,抨击社会丑恶现象;在网络文学与网络音乐创作中,网民可以随意创作自己得意的作品……越来越多的网民正在感受到整个社会对网络文化的包容度。

    在社会对网络文化的包容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畸型的文化繁荣现象。由于在网络文化中参与者具有随意性,文化交流的责任具有不可追踪性,网络义务具有可逃避性。网络文化的“超级市场”,同样产生了非道德糟粕,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网络垃圾、网络暴力不断出现,趣味低级的文字、图片、视频成为很多网站提高点击率的手段。在有的网民手中,互联网成为恶搞成风、颠覆传统文明的工具,并到了让人无法容忍的地步:最近,网上有消息称,有一款"人品计算器"的软件在网上流行,如果把"雷锋"输入,就会告诉雷锋的人品得分。

    在网上,有时真的让人搞不懂:会写好文章的不如会偷拍的;能说理的不如直接骂人的;搞原创的不如搞剽窃的。网络垃圾对健康文化的挑战步步逼进:比如从"铜须门事件"暴露出网络文化对个人隐私的挑战,网络的开放与交互性使得现代整个公民隐私保护制度赖以建立和存在的基本条件发生了变化,连一些领导干部都不能例外;再比如网络文化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真的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地随意下载电影或图片吗……网络文化出现"浮躁症",现在不少家长和老师都排斥学生上网、中央大力倡导文明上网之风并非空穴来风,社会的包容度在这里必须要不大不小地打一个折扣。

    社会对网络文化的包容是有道德底线的,有悖社会基本道德和伦理的事件注定要在网上引起“声讨”。去年年初,有网民在网上公布了一组一名女子用高跟鞋踩踏一只小猫,直至将其脑袋踩爆的视频截图。这组图片在网上广为转发,愤怒的网民自发调查虐猫女子身份,直至虐猫者在网上检讨,并向网民道歉。网友的神通广大让人惊讶,仅用4天时间就将虐猫者查出,而且将其姓名、年龄、照片、单位、电话、邮箱、QQ、身份证号甚至车牌号,一并贴到网上。

    道德问题不是刚性的法律所能一下子解决的,更需要行业自律与网民的积极参与。据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网站为规范网民的上网行为,积极探索网上实名制。比如西祠胡同很早就推行论坛实名制,鼓励网民用身份证实名注册,此后又推出"真实网民",通过提供比非实名网民更多的服务和功能来发展实名制。这些都是很好的苗头。

    正是由于社会的包容度,我们的网络文化才会如此繁荣;但任何一名网民都要时刻清醒地告诫自己:社会包容不等于没有道德底线。(完)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26 08:58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