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孝子故里——孝感
日期:2007-01-05 15:06  点击:449

    孝子故里——孝感因东汉孝子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孝感市是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新兴中等城市,辖孝南区、汉川市、应城市、安陆市和云梦县、大悟县、孝昌县;国土面积11560平方公里,总人口580万人。

    孝感区位优越,交通发达。距武汉仅60公里;京广、汉谕两条铁路纵贯全境;107、316国道和正在建设中的京珠高速公路在市区交汇而过,公路通车里程居湖北省首位;汉江等24条江河直通长江;具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仅32公里,构成了水陆空立体的交通网络。

    孝感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城市供、排水设施完善。矿产资源丰富。盐、磷、膏被誉为孝感“三宝”,素有“膏都”、“盐海”、“磷山”之称,还有储量丰富的金、银、铜、锰、镍、重晶石、石英石、孔雀绿大力士、重稀土等矿产。孝感农业资源丰富,是国家粮、棉、油、名贵水产品生产基地,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刁莲、焦湖藕、吉阳大蒜、太子米、银杏、银鱼、板栗等名特优农副产品在国外享有盛誉。孝感旅游资源丰富,自然和历史赐予了大贵三潭,楚北武盛、平靖、九里三关、“玉女汤池”温泉、双峰山风景区,唐代诗仙李白隐居十年的白兆山等5个国家森林公园。

    孝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大悟宣化店打响了中原突围第一枪,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孝感是刘华清、徐海东等将军的故乡,1955年至1965年授衔将军中,孝感籍将军就有50名,其中大悟县37名,居全国将军县第七位。 

    孝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周代贰国、轸国、郧国都建都于此。秦代竹简、秦汉漆器、东汉陶楼等国宝文物和楚王城等遗址展示了孝感绚丽多财的古代文化。剪纸、皮影、膏塑等传统文化艺术源源流长。

    孝感的第一个县名为“孝昌”,其来历不同寻常。据史记载,南朝宋世祖孝武帝刘骏(454—464年在位)是文帝刘义隆的第三个儿子,立为武陵王,驻西阳(今湖北黄冈东)。元嘉三年(453年)文帝长子刘助杀父篡位,改年号为太初,刘骏率部进行讨伐,讨“逆”成功,取得皇位。刘骏为了巩固皇权,倡导孝行,改年号为孝建,并下令嘉奖有孝行的人,“孝梯义顺,赐爵一级”。随即,于孝建元年(454年),刘骏在孝子辈出、孝名远扬的安陆东境、郧县南境置一新县,命名为“孝昌”,以褒扬此地孝行之昌盛,同时也表明其以孝治国的决心。至五代后唐时期,庄宗李过勖为避其祖父李国昌的名讳,于同光二年(924年)改孝昌为“孝感”,意指孝亲之情感天动地,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这个名称的由来,充溢着孝感独具的孝文化的鲜明色彩。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名为“东风”县,但终究还是回到了历史给它铸造的文化定势。

     一干多年来,孝感这块土地上出了不少孝子,东汉前后的黄香、董永和孟宗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孝行而感天动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元朝人郭居敬辑入《二十四孝》之中,成为伦理道德的典范。黄香的一生,以孝子、贤人驰名于世,著作颇丰。他“九岁丧母,思亲憔悴。事父至孝,夏扇枕席,冬则以身温被。”(《后汉书》)在著名的二十四孝中,他被置于首位,广为传颂。董永年幼丧母,家庭贫寒,佣耕而事养父亲,“父没不能葬,贷钱里富人裴氏,约身为奴偿之。”(《孝感县志》)此事流传甚广,并经民间艺人衍化成一个美好的神话故事:七仙女因感董永之诚,下凡尘而结为夫妇,过了一百天男耕女织的幸福的田园生活。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董永孝行的推崇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由此而使董永四海扬名。孟宗”事母至孝。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人竹林哀叹而笋生,得以供母。”(《三国志》)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想象丰富,也正是古谚所说的“皇天不负苦心人”。

    孝感为董永故里,其遗址甚多,现在可查可见的就有十多处。
  
    故里碑。孝感城北门外有一古碑,碑身由青石砌成,上卧一巨石凿成的bixi,其上立有两米高的石碑,碑文为“汉孝子董永故里”七个正楷大字。此碑是董永放里的见证。
  
    董公墓。孝感城关东南五公里处有一董永湖,湖边汤家老屋村的北面有两座并立的古墓,左边是“汉孝子董公永先代之墓”,右边是“汉孝子董公永墓”。两墓皆有高耸之石碑,为清代所立,是古孝感八景之一。
  
     孝子祠。孝感城关小东门处建有“孝子董公永祠”,原祠正堂立有董永塑像。据县志记载,孝子董永祠最早建于城关北门,明代迁至文庙东面,与唐代忠臣张汴合祀,改名“孝祠”;清代改建于文昌殿西北门,立匾为“孝子董公永祠”。现孝子祠在董永公园内,祠内以浮雕形式展示民间传说的16个孝子、孝女的故事,集孝子事迹之大成。
  
     董永公园。园址在孝感城北付家冲南端,相传为董永卖身的付员外的家址。公园占地72亩,以仿古建筑为主,根据神话故事设置了瑶池仙境、槐荫古树、理丝桥、升仙台等景观,美好的景物展示了董永孝敬老人、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使人留连忘返。
  
     孝感人有重孝道的淳厚民风,年俗、婚俗、丧俗、节俗等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每户人家,不论贵贱,堂屋正中都有“天地君亲师”的脾位,把先人放在第四位而加以尊崇。民间有“上有天大,下有父尊”、“跑到南海拜佛,不如堂前孝母”之说,表示了尊重父母的真诚之心。父母在,子女活到100岁在家里也不能称老人。父母亡,要葬之以礼,守孝3年,供饭3年;在守孝期间,子女不能穿红戴绿,赴宴不能坐上席;过年贴对联,第一年为白色,第二年为绿色,第三年为黄色,满三年后才能用红色。在民族的重大节日里,如过年拜年,在家先要向祖先、向长辈、向父母拜年,然后再出门,初二向舅父拜年,初三向岳父拜年,初四向姑母拜年,事事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
  
    据初步考察,孝感民间文艺品种有11种之多,它们中的许多剧目、曲目、节目,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就是宣扬孝文化,宣传父慈子孝、尊老爱幼、忠孝双全的孝亲之情,用孝行来教育孝感的老百姓。由孝感花鼓戏而成长起来的湖北楚剧,其百演不衰的《槐荫记》、《百日缘》等保留剧目,歌颂董永品德,宣传董永精神,使董永这个人物家喻户晓。根据黄梅戏拍成的电影《天仙配》,更是把董永故事推向了全国乃至世界。黄孝大鼓、汉川善书的优秀曲目,如《天雷报》、《清风亭》、《琵琶记》等,唱的是孝子事迹,劝的是行善精神,也表明孝文化已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


转自:湖北省孝文化研究基地网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21 02:42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