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报道,“‘听说国营医院回来了’ 九成人表示愿意去看病”,说北京海淀区由政府出资办了一间“平价医院”,其特点有几个,一是挂号费便宜“对持有市民政局证明的低保、失业、五保户等困难人群,上地医院免收挂号费和诊疗费,能省3.5元。但这一优惠只限于‘普通号’。”;二是检查费、药费少,“这家医院的吸引力在于药价。上地医院药价对所有患者都实行5%的优惠,收费单上会打印出应收和折扣后两种价格,方便患者查询。…小勉(化名)是海淀区一所高校的研究生,由于是自筹经费,她没有医疗保险。…她手上拿着一张处方,算下来一共50多元。”、“‘让病人省钱,药价低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医生不能乱开没必要的药和做大检查。’一位医生说。”;三是低年资医生多,“一名20多岁的大夫说,‘患者有时候不信任年轻医生,各个医院都有这种情况。平价医院不可能把最好的医生都端过来。患者对平价医院的期望似乎有点高,这也给了我们不小的压力。’”。
草民认为,甭论还有什么缺点,有这么一间医院能够为中低收入人群减轻看病负担,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当然,这种“新办”的“平价医院”也不无商榷之处,那些靠国家投资办起来的公立大医院、名牌医院为什么就不能够“平价”。再者,据报道,“一位重点大学的医科毕业生曾经向上地医院咨询过待遇,‘说实话,待遇不算高,而且是全聘用制,不解决户口也不转档案。这种平价医院人力资源成本比较低,所以他的药可以卖便宜一点儿。’”,草民认为,愿意到这种“平价医院”工作的医生,倒是应该优先“解决户口”、“转档案”,还应该优先取得经济适用房的购买权、廉租房的居住权,而不是相反。
颇有意思的是,这篇报道的标题和内容反映了一个小小的细节,“‘听说‘国营医院’又回来了,‘一个老太太手里捏着一张前几天的《北京晚报》找到了平价医院,‘我就是看了他们的广告才过来的。’她说的‘广告’,实际上是报纸上刊登的医院开业的消息。”,许久没有听到“国营医院”几个字了,现在主流的讲法叫做“公立医院”,照道理,“国营”是国家投资办的,“公立”也是国家投资办的,但这里头差距太大了。
至少在“主流”的观念中,“国营”是一个似乎已经必须被遗忘的概念,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至今被“主流”们诅咒不已的时代,因为那个时代是所谓“抹杀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这个“定义”,出现在人民网、新华网主页刊登过的一篇“主流”文章“中国改革正处于关键的时期 应着力排除两种干扰”中,作者是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文中,常修泽先生颇有声势地“逼问”“在承认‘以人为本’,并使人的主体性逐步得到尊重的中国,回归这条‘抹杀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老百姓能答应吗?”,就是说,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是没有“以人为本”的。
如果常修泽先生不太健忘的话,“国营医院”就是属于“抹杀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传统计划经济”的一个部分,而一个北京的老太太,大概在“抹杀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传统计划经济”中也吃了不少苦头,被“抹杀”了不少“积极性和创造性”,应该对“回归老路”怒吼“老百姓能答应吗?”,但她却巴巴儿地记住了“国营医院”,还捏住一张旧报纸,逢人就说“听说‘国营医院’又回来了”,什么叫做“又回来了”,用个雅词儿,就叫做“回归”。
常修泽教授还有一个定义,“有的传播怀念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言论和情绪,…如果按照这样一种思路操作,则会使改革出现‘左倾化’的倾向”,照这个逻辑,这个盼望“国营医院又回来了”的老太太是不是有些“左倾化”思维呢,不说全部,至少在医疗制度改革这个局部,老太太恐怕有“左倾化”思维,推而广之,如果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知道了老太太的“朝思暮想”的所谓“国营医院”就是“平价医院”、“人民医院”的代名词,会不会也“左倾化”起来呢?据报道“ 1月10日开始,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新闻中心合作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截至发稿时,在参与调查的8565名受访者中,尽管只有37.4%的人听说过平价医院,仍然有超过90%的人愿意考虑去平价医院看病。”。
草民觉得,记者应该进一步请教这位一听说“平价医院”开张,就咬定是“国营医院回来了”的老太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维,既然是在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为什么要怀念一个“不以人为本”的时代的事物,是不是说明,虽然在其它方面,不能够“回归抹杀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因为那不“以人为本”,但至少在医疗卫生这个关乎全民族身体健康的领域,带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烙印的“国营医院”的“老路”,还是值得“回归”一下子的,换句话说,还是值得“左倾”一下子的。
当然,那位幻觉“国营医院回来了”的老太太不知道什么“左倾”或者“X倾”,她只知道现在看病贵了、看病难了、一人生病,全家破产的严重后果多了,于是就有“倾向”了,如果我们的改革,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事、处处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着想,经过改革的医疗卫生事业,使人民群众觉得更加贴近、更加“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医”为本、以商为本,他们何必去盼望什么“国营医院”呢?常教授们又何须杞人忧天于“左倾化”呢。
一个北京老太太的“左倾化”思维
日期:2006-01-19 11:30 点击: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