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质疑老婆老汉,偏激背后有真问题
日期:2006-12-07 10:16  点击:155

■马九器
 
  2006年12月07日08:55
 
 
  看林语堂的《中国人》后,对其中的一个判断饶有兴趣,大意是中国人打小也是血气方刚的,不过不断地有人敲敲打打这不许做那不能干,30岁后遇到不平事很难再有那种怒目圆睁的情景了。原因大概是中国人习惯于循规蹈矩、习惯于服从,所谓君臣有别、长幼有序吧。不过,这样的一个“传统”似乎开始半截子入土了,因为现在的青年人火气很大,到网上转一圈,裹挟着汽油燃烧弹的文字像流星般飞来飞去。近来,陕西华商网论坛“群众呼声”上就发生了一场“论战”,一个网名为“wyn810415”的大虾发了篇《奉劝西安老婆老汉:做人要自重》的帖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上万次点击率,还引发不少人的观点肉搏战。最耐人寻味的是竟然有多达一半左右的网民认同那些所谓的“不文明”。如此“大逆不道”地向“老年人”拍砖,当然和林语堂那个年代的青年有些区别了。最大的区别就是:过去的青年“反叛”往往是东西文化碰撞下的产物,而现代青年尤其网络“愤青”的“反叛”,更多基于传统的断裂、工业社会发展的竞争压力、人文精神的衰败等因素。

  从网民“wyn810415”所说的那些所谓“不文明”看,不少集中于公共领域,比如乘车中的公德、爱护树木的环保意识。这是一个提示:一些公共意识开始深入人心,开始让越来越多人从麻木变得敏感。可任何一个有点社会经验的人也能感觉到,所谓老人的不文明只是极少数,可年轻人何以在具备可喜的公共意识后,又染上以偏概全的“近视”?这就是“wyn810415”所反思的:竞争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冷漠让人气躁心寒,难以摆脱偏激。

  这就不能不说到我们所处的工业社会,它的一个特征就是人往往成为机器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企业、组织结构呈自动化模式,管理呈模式化操作,人际的交流也呈职业化样板,于是社会成了一个个固化的小圈子,小圈子之间互相绝缘,很少再有像农耕社会、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熟人社会般的自如交流了。距离产生美,但距离也产生隔阂,当种种生活的压力让普通人步履维艰时,寻找发泄的途径和对象就是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了。同时,多年来中国传统里的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传统,常常在拜金主义、种种不公中衰微,无法给工业社会赋予鲜活的人文精神内涵。于是,网民“wyn810415”不选择老年人也可能会选择其他群体,此网民不宣泄自然有彼网民发帖宣泄,总之,宣泄成为不少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至于宣泄对象其实倒很随机性了。那么多网民投票赞同这种偏激,那么多网民以同样谩骂式语言驳斥,可见这个帖子的背后,隐含着不少现实的焦虑、浮躁和愤懑。

  社会是个系统,系统出现的焦躁根本上得靠系统的自我调整;但也需要辅之以子系统上的技术性修正。比如专家所说的加强社区建设,从公共品的充足供给上来协调和满足不同群体对公共品的需求;比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后顾之忧的解除上来缓和公众普遍的心理焦躁。所以,对每一次激烈的有影响的网络“论争”,撇去表面偏激的泡沫,其实就能看到背后的丰富现实内涵。网络宣泄可以偏激,但媒体、公权执掌者,应当能透过现象发现其中深刻的隐喻。
 
来源:《华商报》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19 07:22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