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大德高僧:注学 持戒 济世 ——《一轮明月》观后[图]
日期:2006-11-27 17:11  点击:601


        大陆知名影视明星濮存昕与台湾影星徐若瑄主演、讲述近代高僧弘一大师一生经历的影片《一轮明月》,已于2005年8月在全国首度公演。近日我也喜得一睹,连了看几遍,深受感动,下面略述几点看片之后的感受与思考,与大众探讨。

  众所周知,弘一大师是中国近代着名的戏剧家、音乐家、书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其在文艺界,早以‘李叔同’之名为世所重。他早年创作的《送别》等歌曲,流传近百年,至今仍为人们传唱。在他人生生涯的中途,正当艺术事业蒸蒸日上之际,正在家庭妻儿和美安乐的中年,却一举遁入空门,成为民国时期中兴南山律学之一代高僧。他以后半生全部生命专研佛教戒律,被后代人誉为南山律宗第11代祖师。这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到底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

  一:直示“轮回”深义

  影片强烈暗示生命是一个轮回的过程,进而深入追问生命的真谛。片头,是一只旋转的陀螺、一个小孩子(少儿时期的李叔同)在玩耍这只旋转的陀螺。在片中,具体讲述了弘一大师六十余年极其丰富的僧俗生涯。而在片尾,全部影片结束时,弘一大师又看到一个玩陀螺的小孩子,正在重复着他童年的故事。这些情节,正是在诉说生命的轮回。

  在我们的生命中,与我们相关的一切……四季的春花秋月,时空的日夜交替,社会的过去现在未来、生命的生老病死,等等等等,我们生命所感受到的一切切,哪一样不正是如此昭示着轮回呢?而这个轮回过程的解脱之路又何在呢?片中有明白启示,端看观众能否悟出。

  
二:揭示“无常”深义

  片头话外音——“岁月荏苒,如梦似幻,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间。”  

  李叔同先生在家庭出生优厚、留学海外归来(可算是20世纪最老资格的海归派)、事业圆满、妻子相爱的背景下,为何选择毅然决然抛家别妻,成为佛门最难修学的律宗中的一位苦行僧。这个戏剧性的转变,是否暗含对“生命无常”体悟这个原因?回答是肯定的。


  在现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普通人往往误解出家,以为出家是很丢脸的事情。误认为出家,都是在社会上或感情或事业失败之后的不得已选择。殊不知,真正意义的出家,正是一个全新的超越虚幻轮回、开拓生命真实价值的过程。而这个凡夫生活与出家修行的关键转戾点,正是对“无常”真相的认识!而且,对“无常”体悟越深,才越能深刻的感恩佛法、契入修行、解脱轮回。而漠视最可怕的生命无常,于石火电光中追逐虚幻名利情爱,终归懵懂一生、不知归途,这正是一切凡夫生活及其世俗事业的心理基础。

  
三:探讨“爱”的真谛


  片中,李叔同先生出家后,深爱他的日本妻子无限悲伤。在与弘一大师最后一次见面时,她问道:“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 弘一大师答:“爱,就是慈悲。”此答,深义无穷!


  我们觉得,修行人诚然不是无情人。但,凡夫“情”怀与圣人大“爱”,二者的关系到底如何?圣人之大爱,具有无私(平等故)、无欲(清净故)、更无畏(无我故),堪称真正意义的慈悲,也才真正堪称无条件的清净的“爱”。而普通人之儿女私情,有私、有欲、终归难免有畏,其实说到底那是一种私情。慈悲意味着解脱,而凡情绝不意味着解脱。


  片中这段情节的画面也非常精美,弘一大师选择在两只相反方向的小船中,与深深爱他的俗家妻子见最后一面。湖水、小船、两人,都各有深刻寓意。这个情节大有文章:生死,本来就是一条深不可测之无尽大海(湖的象征);小船,就是我们飘摇于这生死巨海中的危脆幻躯;而船中之人,正是轮回中永无归宿之期的一个个生命。轮回爱海中,我们到底何去何从?

  四:表现戒律在现代佛法弘扬中的重要性


  这表现在弘一大师与太虚大师的对话中。太虚大师乃20世纪伟大的高僧,佛教界革新派、人生佛教思想倡导者。其思想对现代佛教的发展方向影响极其深远。而弘一大师却是一位继承南山律,强调修行人严格回归传统戒律的律宗行者。这实质就是一个修行人在持戒与度众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性问题。


  具体说来,其一,佛教应该广度众生、适应时代。其二,如何保证修行人自己不变质、且切实提升自己作为佛弟子之个人戒德、实修。这二者矛盾吗?片中弘一大师的台词,给了我们答案:这是两条有着同一终点的路。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正是现代社会每个修行人,在任何一个时刻,都必须认真面对的的问题——如何做到以戒律为立身之根本基础,进而展开一切修行度众、弘法利生的事业。


        五:探索戒定慧实修与广度众生的关系


  这个问题,紧接着这上面这个话题而来。现代社会纷纭复杂,这个时代的人们,面对着更多的选择、诱惑,也同时充满着更深刻的迷茫与徘徊。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一个佛弟子要想度众生,首先必须高度充实与提升自己。无论是佛法戒定慧的实修上,还是对社会动态与众生生存状态的关注上,都要求有相当的深入与通透。否则,在现代社会下,自利与利人,往往都可能只是一句空话。


  而且,对于普通行者,还务必先要在戒定慧的实际学修上扎实深入,奠定根本智慧,这是现代环境下真正道人之弘法本钱。这才能保证度众生的过程,是真正的在度众生、在化社会,而不是相反的,被众生度、被商业化。片中弘一大师出家后不久,就闭关四年一心研学戒律,且出家后终身苦行、过午不食,乃至于学习印光大师喝饭后涮碗水、严格拒绝倓虚法师为其换被褥的情节,这些都具深刻启发!

  六:片题“一轮明月”的象征意义


  近代着名画家、李叔同先生的学生丰子剀先生,曾经有段文字讲述弘一大师之出家,摘录如下: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 “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上述人生意义三种层次的分析,恰如其分。影片《一轮明月》,也正是按照上述三层楼的线索,叙述弘一大师丰富精彩的一生。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中年之后,不再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


  如此看来,这部影片不仅像一般电影一样,展现了多数人一生中追求的爱情、家庭、事业,乃至艺术生涯,更对于一切众生,其生命之深层次价值与意义,对于人生的究竟归宿,作了全面探讨。这便是片题“一轮明月”的命名基础。“一轮明月”正象征着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

  七: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融合


  很感谢,由社会普通人士拍摄的佛门人物题材影片,能够制作到如此精良的程度,基本达到了对一代高僧弘一大师伟大人生原貌的如实再现。片中句句台词都可谓非常精到,艺术性俱足。音乐方面,也充分配合展现出了弘一大师高深难言的人生意境,片中弘一大师歌曲的吟唱,都非常感人动听。


  而且更难得的,其思想性相当深邃。这部影片,无论是对于启发普通人深入思考事业与爱情、人生与生命的真谛,还是对于佛门修行人高度认识戒律价值、正确认识自度度人的关系等方面,都有很大意义。


  因此,我推荐大家都能够看看这部影片,并欢迎大家就此片的启发价值深入探讨。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为弘一大师的一生题词
 


      (1)一九二一年三月,温州庆福寺闭关安居,从事《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的着作,并亲自以工楷书写,历时四载,始告完成。

片中老和尚有言:“ 戒律从唐朝南山道宣创作,自南宋以后南山律便失去真传。弘一历时四年,遍考中外典籍,鉴于南山律戒相复杂,难以记诵,于是他用列表说明的方法写出书稿。今日闭关结束,大功告成了!”( 此即:《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看到这里感慨啊!多艰难啊!大家要珍惜所有祖师大德的着述以及佛经啊!所有祖师的着述都是心血所成啊!我等学人要惜福啊!珍惜恭敬所有经典!!!

      (2)拜见印光法师,开始没能见着,就坐寺院外几天几夜,日晒雨淋。后在印光大师身边7天,目睹老法师日常修行生活的每一细节,深深影响其以后的修行生涯。片中一细节:印光大师把钵里残余又用开水冲后饮完,弘一法师也虚心向印光大师学习。印光大师赞叹点头说:“好""要惜福啊!”。


弘一法师问印光大师:“佛法究竟如何救国救民呢?”
印光大师:“因果之法乃是救国救民的急务。要是人们知道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想拯救世道人心,必须从此入手啊!”

      (3)与太虚大师的一番对话。太虚大师的观点是: “教做人格圆满的人. 佛教是世界的.创建更伟大的佛教事业.”弘一法师还是致力于弘扬律宗。最后说:“你我走在两条有一同一终点的路上。”

在给学生们讲课时说:“律宗是最难修的一宗。社会上众生们叫我们僧宝,所以人格品行也要修得很高..."

太虚大师:“多谢弘一法师为《三宝歌》谱曲...佛教徒的言行应该以:“尽三宝,报四恩为本,弘一师把《三宝歌》教给青年学生们传唱,真是教化心灵啊!”
弘一法师:“教化心灵!”

      (4)应倓虚法师到青岛湛山寺开示律宗旨要。
倓虚法师:“寺里所有僧众的被褥都比你的新......我一定给你换个新的. ”
弘一律师:“你不给(还我旧的) 我也无妨,我就睡这在这光板床上。”
开示:“佛教最高尚最基本的修养就是持戒。教、禅、密、净之根基,若不严持戒律,各门真义便不可得。......所以,学佛人一定要以持戒为主。一旦受戒,万万不可受而不持。”

此段话好啊!虚云老和尚也开示:“深信因果、严持戒律、坚固信心、决定行门。”
昌臻老法师也反复强调:“持戒、念佛、食素。”

个人体会:确实如此!在家居士先受五戒,受后而持,个中利益无量!命运怎么改造?从戒-定-慧!逆缘来临,持戒就是改造命运的机会""!

       (5)抗日战争时期,弘一律师重病,还忏悔自己不能为国为民做什么。看淡生死:“大病从死”。自己生死边际还不忘救济难民,付嘱僧众把禅房寮房多腾出些,救济难民. 能维持多久就维持多久. 把别人赠送的一付眼镜卖了换作道粮,救济灾民。
       开示:“念佛不忘救国!我们佛教讲报国恩的。当下民族存亡,危在旦夕。僧侣们,以及所有学佛人,要遵循佛陀教诲: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以佛陀悲悯之心阻止杀戮,救国于危难!”,谱写救国篇章 爱国之悲心,报国恩之具体实践令人感动啊!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18 19:07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