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平昌县孝道文化的回顾与思考
日期:2006-11-08 11:52  点击:302

 四川新闻网消息  
     中共平昌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谦祥
  中共平昌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李 映

  百善孝为先,孝是人类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孝道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全社会倡导敬老爱老助老风尚,对提高群众素质、化解社会矛盾、融洽代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共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平昌孝道文化的传统积淀厚重。平昌县有97万人口,多数属“湖广填川”时期湖南、湖北一带汉人的后裔,有着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人文关怀的良好习惯,其孝道文化源远流长,积淀厚重。一是“劝孝”成为风尚。平昌民间的婚丧嫁娶仪式,盛行“劝孝”之风。嫁女时,妯娌、姐妹哭别,常有:“妹离娘家去,当为好儿媳;孝敬公与婆,举案顺夫婿”的嘱托。父母去世时,举行葬礼仪式,撰写长篇祭文,长跪哭拜,历数养育恩德,痛惜尽孝不周。几乎所有姓氏,均有家规族训,在规训中,绝少不了有关“孝道”的劝诫。平昌人赵学成编著的《赵氏简史》,其“家规八字”,把“孝”列于首位,谓为“百行之源”。平昌《林氏族谱》要求子孙做到“六要”:慈、孝、友、恭、正、顺,把“孝”列为第二位。所有史志、地情资料书籍有关民风、民俗、民谣的记载中,均有不少“劝孝”的内容。因此,“劝孝”成为平昌倡导人文关怀的文化亮点。二是“传孝”形成传统。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需要代代相传,赓续不断。正如民谣所云:“在生不孝敬,死时干嚎哭。父母刚入土,兄弟分财屋。不记双亲恩,只图我享福。水滴现窝窝,禽兽都不如。”此谣对那些不尽孝道、不承传统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鞭笞与谴责。《平昌县澌岸乡志》记载:“苏氏族谱家规十条”中,对“传孝”作了严格规定:“……百行之中,莫大于孝。我欲育孝子贤孙,我之父母生养死丧,每事尽心,更是后代式样。若有继母、嗣母并伯叔,皆以己之生父母待之,其式样并不止贻之子孙,且可传天下后世矣。此立身正家之要务也,其共勉而行之。”由此可见,人们对孝道传承的认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三是“尽孝”成为职责。在平昌人民生息、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涌现了不少孝子贤媳。清道光年间,平昌岳家人余洁在家乡兴办行善机构,“养孤老”、“尊高年”、“表节孝”,称“十善会”。生于1946年的平昌县兰草镇中仁村人林肇根,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侍母至孝。一次母病,无钱医治,受古人“割股奉亲,可以感天地,其病自愈”的影响,用刀割去左手臂肉煎药治母病。邻居老人说:“男左女右,你割错了。”他又持刀割右臂肉奉母,母病果愈。《平昌县六门乡志》记载:该乡韩婉清与胡乃文于1969年结为夫妻。丈夫及弟弟、弟媳均在外工作,仅她一人留在公婆身边。公公胡文光身染重病,她煎汤熬药,端水递茶,每晚数次起床问安,接屎接尿。为给母亲止咳,托人从达县购回红糖,让母亲吃到口中。平昌的孝子贤媳比比皆是,数不胜数,积淀了厚重的孝道文化,传承着中华优秀的。

  平昌孝道文化的现实挑战严峻。城乡社会深刻变革后,群众注重自身现实利益的心态已普遍形成,敬老爱老、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和义利观正受到无情挑战。一是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农村经营体制发生了改变,促使广大农民更加关注自己、关注家庭的利益。二是经济转型,利益主体多元化,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受到挑战。三是对外开放,受到自利思想观念的冲击。改革带来下岗职工增多,外出务工增多,破产企业增多,导致留守老人大量产生,尤其是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堪忧。城里有农村人的梦想,平昌每年向高校输送2000名大学生,有20万人出县、出省、出国务工创业,而且呈上升趋势;农村有城里人和外出务工者的爹娘,农村7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高达4万人。四是经济发展滞后,一些贫困家庭缺乏孝道的基本经济条件。一些地方由于贫穷,本地女子争相嫁往外地,在外打工的女子又不愿回来,导致男多女少,性别比例失调,“光棍”和呆傻矮小者较多。翻身村十组的12户农户52人中,“光棍”就有8家12个,不识字的就达39人。望京乡高桥村由于生存条件恶劣和极度贫困导致个别人精神崩溃,全村弱智、傻子、精神病患者达23人。栏杆村35岁以下的光棍57人,36岁以上光棍的17人,因贫穷婚后女人跑了的就有13个。“仓廪实而知礼节”。自身的生存都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孝道了。

  平昌孝道文化工作创新喜人。近年来,平昌县直面现实挑战,创新体制机制,在全县形成一种观念:倡导人文关怀,弘扬孝道美德,促建和谐平昌。把老龄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社会统筹决策,提出了“五好”工作思路,即:把老年人的政策待遇落实好,进而维护好全县人民的根本利益;把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丰富好,进而促进其他活动更好地开展;把老年人的言论行为引导好,进而把广大人民群众的言论行为引导好;把老年人的自身作用发挥好,进而调动全县人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把老年人的事业关心好,让下一代安心地工作。率先将38位企业离休干部和72名行政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的离休费由社保局和机关事业保险局直发;全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万元对离休干部及遗孀在住房、生活等方面予以补助;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0万元,对居住在县光荣院的20名西路红军和失散红军进行生活补贴;每年“九·九”重阳节,县委、县政府都要表彰10位健康老人、5个敬老家庭、5个敬老先进单位;创新制度设置,把敬老爱老行为纳入“五星级”家庭评选内容;在做好企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工作的基础上,在农村发展养老保险3500多人,在城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和下岗职工中发展养老保险4000多人,逐步实现以家庭养老为主向社会养老为主的转变。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创新,进一步彰显了平昌的孝道文化,优化了平昌的社会风气和发展环境,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

  平昌孝道文化发展任重道远。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目前,我县老年人已逾1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其中,县城老年人达1.2万人,占县城总人口(包括流动人口)的12%。我县是典型的“老龄人口”大县,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解决“老龄人口”的问题中融入统筹发展的科学思想,进而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县委、县政府迫切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关注民生和发展,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把老龄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涉老工作;抓班子,充实和加强涉老机构的领导和力量;把老年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解决好工作30年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养老保险;继续办好报纸、电视的敬老爱老助老专栏;大力培育老年社团,积极支持其开展工作,构建政府和社会关爱老人的大格局。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17 01:45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