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七旬老人28年呼吁遗体器官捐献
日期:2014-02-11 15:10  点击:154

七旬老人28年呼吁遗体器官捐献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02-11

图为张普照(左)给病人接诊并宣传遗体器官捐献。 尚虹波 摄

  中新网呼和浩特2月11日电 题:内蒙古七旬老人28年坚持不懈呼吁遗体器官捐献

  作者:尚虹波

  呼和浩特市大西街路北的一家小中医诊所内,74岁的张普照送走这一天的最后一位病人,稍稍歇息之后,他马上就进入了自己的另一个角色——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人死了,一把火烧掉就全没了,可如果把遗体器官捐献出来,变‘废’为宝,就有可能救更多的人,让一个人的生命在更多人那里得到延续,这样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操着呼和浩特本地方言的张普照,动作利索,声音清亮。

  张普照出生于1936年,他的外祖父和5个舅舅都是中医,受家人影响张普照也成为了一名医生。1996年,张普照从内蒙古第三医院退休后,开了一个小诊所。

  1983年8月,杨尚昆、胡乔木、余秋里等中央领导联名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受此启发,张普照萌生了捐献自己遗体和器官的想法。

  此后张普照开始留意这方面的信息,1986年,张普照向内蒙古红十字会、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卫生厅递交申请,承诺身后捐躯,自愿捐献遗体用于医学事业。

  然而,当时内蒙古的遗体器官捐献事业尚属空白,张普照多方奔走却进展缓慢。为此他曾经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卫生部、健康报(由卫生部主管的全国性卫生行业报)等部门单位写信求助,并于1998年7月,在钟朴、邢学智2位志愿者的陪同下,骑着单车开始“全国万里行”,在北京、济南、上海、福州、深圳、海南、三亚、广州等开展遗体器官捐献较好的城市“取经”。

  在他的积极奔走下,逐渐有人加入到支援捐献遗体的队伍中来,诸多新闻媒体也对张普照的行动予以关注。2002年,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正式承诺接受并大力支持遗体器官捐献工作,至此,这项工作步入了正轨。

  宣传遗体器官捐赠政策和意义、协助红十字会开展志愿者登记、协调有关部门完成捐献……几乎每天下午,张普照都在进行着类似的工作。到如今,经他之手报名捐献遗体器官的志愿者多达243人。受张普照影响,他的儿子、儿媳、二女儿,大女婿4人也都成为遗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者。

  有支持,当然也有反对。张普照数不清有多少次遭受冷眼,被捐献者的儿女从家中轰走的经历也数不胜数,还有人问他从中挣多少好处费。“我一分钱也没挣,28年了,每一次志愿者活动,都是我倒贴着钱去做。”想起这些过往的经历,张普照的语气有些激动。

  有人说张普照这个人无私奉献、品德高尚,也有人说他就是一个“神经病”,但张普照说,他只是一个医生,在他活着的时候他要用自己的医术救人,而他死后,就要用他的遗体和器官救人。

  “阻力大,助力小,冷眼多,笑容少,这就是现实,但是我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我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我们,支持我们,加入我们,为医学、为救人生命奉献出我们最后的物质。”张普照说。(完)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29 14:22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