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国际反家暴日:难以启齿的家暴,结果竟不了了之?
日期:2022-11-24 16:35  点击:2745


       从1999年设立“国际反家庭暴力日”以来,全世界一直在倡导:家暴不是家务事,而是社会公害,反对家暴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

       但是家庭依然是暴力的“重灾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人口基金、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联合发表在国际期刊《柳叶刀》的《关于全球女性遭受家暴的研究报告》显示:

       调查覆盖了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万女性,在15岁至49岁的人群中,有27%的人曾遭受过亲密长期伴侣的身体或性暴力,相当于全球1/4以上女性遭受过家庭暴力,平均每7个人里就有一位女性经历过这样的痛苦。



来源:《柳叶刀》

       在中国这个数字同样触目惊心!据2019年全国妇联统计,30%的已婚女性遭受过家暴,平均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会被自己的丈夫殴打,而女性死于家暴的人数,占女性总死亡人数的40%,每年有9.42万的女性因家暴轻生,占15.7万自杀女性的60%。

       这几天就接连有相关报道冲上热搜:

       #女教师上网课时遭家暴学生报警#,警方:冲突系老公叫吃饭未回应 老师身体无大碍 二人已和解

       #女子深夜打110点奶茶民警秒懂# :女子与丈夫发生争吵并受到恐吓 虚惊一场已安全离开

       ……

       如果是女性是被陌生男子掐住脖子,如果女性是被陌生男子恐吓……还会是“调解纠纷”、“虚惊一场”这样的结果吗? 暴力就是暴力,亲密关系怎么反而成了暴力的“保护色”? 

       高台树色在《思绪万千》中说道:“家暴一词,因为暴前面加了一个家字,便立马变得格外隐晦,且很容易无解。”



没有人看到的时候,它就会发生。

       面对家暴的女性不是没有想过自救。报警,警察多以家庭纠纷来定义家暴,基本都是以调解为主,即使立案多数也是不了了之,拿到《家庭暴力告诫书》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

下载

       和家人,亦或是亲人、朋友呼救,他们总是用“和事佬”的态度“和稀泥”,最后的结果当然也是无疾而终。

       不由得让我想起之前节目《奇葩说》中的辩题:艺术馆着火,你要救画还是救猫?

       辩手黄执中抛出论点:“你得听到更遥远的哭声”,李诞的结辩很有意思,“知识分子就是喜欢动不动上价值观,虚构出什么远方的哭声,近处的哭声你都听不到,还管得了远方的哭声?”

       大众媒体让叙利亚的饿殍遍野、断壁残垣能被我们看见,让被奴役吸血的卡塔尔外籍劳工能被我们看见,让警钟长鸣的梨泰院惨案能被我们看见……

       我们总是执着于远方的哭声,但我们身边的“哭声”也该被听见,别让遭受家暴的女性平均经历35次家暴后,才打破沉默。



不要说出去 注意画面中嘘声的手是男性的

       她们往往是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无薪保姆”,身边“万人阻挡”,没有人支持的“孤勇者”,又或者是以孩子和亲人为砝码被要挟的“拉姆”们……

       对于经济、人身和精神都被施暴者控制的她们,网络上不乏一些“这么懦弱,怎么不知道反抗”、“活该被打”、“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的声音,这又何尝不是对苦难者的一种冷嘲热讽?

       当面对身边的“哭声”,我们是不是能多点关心,多点支持?也许我们主动伸出的援手,就能早点帮助她们逃离那段可怕的关系,让她们能够在遇见第一次家暴的时候,就勇敢说“不”。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5/12 20:03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