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说我把他们丑到了,说我不该去裸体,是个不要脸的人。”
“死了也不给我收尸。”
这,是老人王肃中从三个儿女那听来的话。
耄耋之年被赶出家门,孙辈也基本与他断绝往来,91岁的他孤身一人,独居在五十多平的小屋内。
而这一切,只因他做了一份“不光彩”的职业——裸模。
“死了也不给我收尸。”
这,是老人王肃中从三个儿女那听来的话。
耄耋之年被赶出家门,孙辈也基本与他断绝往来,91岁的他孤身一人,独居在五十多平的小屋内。
而这一切,只因他做了一份“不光彩”的职业——裸模。

老人进入裸模这一行,算是机缘巧合。
早年丧偶,与儿女少有相聚,为了打发时间,他总爱在各个大学里转悠。




“没有用处的老人自认比不过破铜烂铁,身体就如同被抽空一般,丧失了自信和自尊。”
曾有一位老人这么说道:“我养儿女是本分,是应该,人家养我是麻烦,是负担。”
多少父母渴望着被儿女关注,却活得小心翼翼。
听过一个心酸的故事:一个老人来到手机维修店,想看看手机出了什么毛病。师傅检查了半天,告诉老人手机没坏。
老人一听到这话,瞬间就哭了:“手机没坏,我的孩子怎么不给我打电话啊?”
多少人年轻时为子女做一颗旋转的陀螺,老了却只能坐在老房子守着一部落灰的电话。
他们只敢小心翼翼地等候,不敢打扰。

主持人张泉灵曾经很好奇,为什么很多老人身上都有一股特殊的“老人味”。
一位老奶奶向她解释了原因:
“我尽量不洗澡,我一个人在家,人老了洗澡是最危险的事,万一摔了呢,我这后半辈子给孩子多大的负担。”
龙应台写过这样一句话:
“所谓父母,就是那个不断对着你的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多少父母为孩子倾尽半生,临了了,却害怕变成孩子的负累。
-03-
那些被忽视的父母,都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那些被忽视的父母,都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之前看过这样一个新闻:
广州一位82岁的独居老人温伯,平时连买菜都不舍得花钱,却在4年时间里花了近二十万元购买保健品。
当儿子来探望时看到屋里各种瓶瓶罐罐时,劝说温伯退掉。
谁知温伯不但不愿意,反而还帮推销员说起了话。
“这些保健品的确有点贵,吃了几年也不觉得身体有好转。
不过他们人还是挺好的,经常到家里来看我,带我出门喝茶,还组织旅游。”
花钱,买的是心安,是一群人聚会听课,是有人陪伴的亲情。
电视剧《都挺好》里,妻子去世的半年后,苏大强急着要娶保姆蔡根花。
他给苏明哲打电话:“我老了需要人陪,除了你蔡阿姨,你们谁能一直陪在我身边?”
当苏明玉戳穿蔡根花将她赶出家门时,苏大强又哭又闹:
“小蔡就是拿了我点钱,我也愿意,她能陪着我,体贴我,照顾我,你们谁能啊?”

他一辈子活在强势妻子的阴影中,毫无尊严。妻子死后他想依托儿女,儿女们能给钱却给不了陪伴。
而对他言听计从的蔡根花的出现,无疑是雪中送炭,也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尊重。
苏大强喜欢钱,但他甘愿用钱来换关心和陪伴。
贾平凹在《五十大话》中写过:
老了的身子如同陈年旧屋,椽头腐朽,四处漏雨。
人在身体好的时候,身体和灵魂是统一的,也可以说灵魂是安详的,从不理会身体的各个部位。
等到灵魂与身体分裂,身体定是出了问题。
随之而来的,还有巨大的孤独感。
那些不被子女、被外人理解的“老糊涂”们,不过是贪恋着被人懂,被人关心的温情。
宁愿被骗,也不愿孤独。
-04-
曾看过一个感人的小短片。
儿子回答:“那是麻雀。”
父亲却像没听见似的,反复又问了几次“那是什么”,儿子的语气一次比一次不耐烦。
最终,儿子爆发了:“为什么你这个样子!我告诉你很多次了!那是一只麻雀!你没听进去吗?”
父亲沉默了,默默站起身,回屋拿出一本日记本,翻到某一页让儿子念出来:
今天,我和不久前刚满3岁的小儿子一起坐在公园,看见一只麻雀停在面前,儿子问了我21次“那是什么”,而我也回答了21次“那是一只麻雀”。
我一直抱着他,他一遍又一遍地问我同样的问题,但我却对这位天真无邪且闪着好奇表情的小男孩一点也不生气。
儿子沉默了。
都说人老了,就变成了孩子。
像孩子一样需要被关注、被爱,却又像孩子一样怯懦。
孝顺老人,不只是满足他们衣食住行而已。
回应他们的渴望,谅解他们的偏执,正视他们的情感上的缺失。
倾听、理解、陪伴,是最好的良药。
老来食无缺,唯有情难寄。在父母拼命追赶的岁月里,请牵他们一程;
当他们老得像个孩子,你的爱不要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