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 一代宗师——记一代学术泰斗陈垣先生
日期:2007-02-12 14:22 点击:512
国学大师 一代宗师 ——记一代学术泰斗陈垣先生 陈垣先生在撰稿 资料图片
经过三个阶段思想上有三次飞跃
陈垣先生一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对敌人大义凛然,对人民忠心赤诚,为人景仰推崇,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陈垣先生在他漫长的92年生涯中,经过了3个历史阶段,一是封建社会,有32年;二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有38年;三是社会主义社会,有22年。他在思想上也经历了3次大的飞跃,主线是终生不断地随着时代而进步,其精神境界,十分难能可贵,令人感动。
第一次,上世纪初,他从一个追求功名、参加科举的青年到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清朝光绪年间,他21岁在县试考取秀才,在府试时因文章“多有怪论”,被加以“直类孙文(即孙中山)之徒”。23岁时,他放弃科考,转向关注钻研历史和现实社会政治。25岁时,美国政府拒绝废除《限制来美华工》的苛约,激起中国人民反美爱国运动,他与革命画家潘达薇、高剑父一起创办革命刊物《时事画报》,公开报道孙中山在国外的革命活动。他除了发表文章外,还经常参加群众集会、演讲。27岁时,他“认为要使中国摆脱落后的状态,一定要使科学发达起来”,而选择了“科学救国”之路。29岁至32岁,他在完成医学院学业的同时,投入对近代医学和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奠基性的工作。
清王朝时期,正值他青少年时代,他对清政府的昏庸腐朽,痛心疾首,并积极投入到推翻清廷反动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斗争中。
民国初期,他担任过教育次长职务,幻想如何办好教育,振兴国家,但时局变幻,事与愿违,由于军阀混战,国家渐弱,民不聊生,他毅然辞职,不理政事。他对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政治腐败,横征暴敛,百业凋零,甚表失望。抗战前,蒋介石曾邀请他参加国难会议、庐山会议,他都拒不参加。
第二次,抗日战争期间,陈垣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新高度。8年抗战,人民在日寇的铁蹄下生活,政治、思想、经济、生活上受到很大压力。面对言论写作不自由的恶劣环境,他用巧妙的手法,回避敌人的监视和威胁,通过课堂讲历史和闭门著书,教育学生爱国家、爱民族,传播抗战必胜信念,并且要求学生读好书、掌握好科学知识,待机报效国家。他把宗教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史鉴今,影射现实,阐扬正气,对忠贞进行褒扬,对奸逆施以贬斥,如以《佛教考》一书表彰明末遗民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自己身处乱世忧国忧民的心情;以《明末殉国者陈于阶传》一书用隐喻的宣传,寄托自己对祖国忠诚。这期间,他撰写了7部史学专著,短文多篇,使史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颠峰。与此同时,他还以辅仁大学校长的身份,机智地与敌伪周旋,彰显民族气节。他拒绝了敌伪要他担任“东亚文化协会”会长的职务,拒不执行日本当局要占领区大学挂日本旗、聘日本老师、用日本课本、学生向日本旗行礼的规定和要求。在校运会上,他斥责“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人后者不入”。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国难当头、民族危机的时候是要受到生死考验的,事实已经证明陈垣先生以史学为武器,同敌伪展开斗争,充分显示了他临危不惧、威武不屈的精神。他真正是一位今人钦佩和尊敬的具有满腔爱国良知的炎黄子孙。
第三次,解放后,他由一个爱国主义者逐步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翻阅陈垣先生的历史,这种发展顺乎逻辑,并非偶然。这里有一个正反对照的实例:北平解放前夕,蒋介石曾3次派飞机来接他,他不为所动,婉然谢绝南下,但在1949年1月30日北平和平解放之后,他梦寐以求的新社会呈现眼前,却态度鲜明地表明自己向往祖国独立富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此后,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他书屋的书架上增添了大量的马列主义著作。眼力不好,他就拿着放大镜阅读,称这是“政治补课”,“做一名马列主义小学生”。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每次出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回来,只要有毛主席的讲话,他总要请他的秘书将讲话记录加以整理,并写成大字,便以学习。他自觉地要求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接受实际锻炼。1951年,他71岁时申请参加土改,担任由500人组成的西南土地改革工作团总团长,深入到四川巴县的田间,访贫问苦。1959年,是他80虚岁的耄耋之年,他正式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于1月28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他从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爱国主义志士仁人,到社会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迈进的历程。他说:“我年近80才找到政治上的归宿。蘧伯玉知非之年是五十,我却是年八十而知七十九年之非。”入党之后,他更加努力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以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严格要求自己,即使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他仍相信党,相信人民,相信社会主义事业。1971年6月21日,他病逝于北京医院。家属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几十年来珍藏的4万余册图书、一大批文物全部捐献给国家,4万元稿费交作党费。
陈垣先生是近代中国一位杰出的国学大师,历史学界的一代宗师。他是江门籍一位著名的学者,他的成就和影响在全国是很大的,而他早年思想的形成和知识基础的奠定则在江门、新会、广州。在近代,岭南率先对外开放,较早地融合了中西文化和思想,这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学者必然产生巨大影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及陈垣的青少年就是同这种特殊的地区文化环境相联系的。
陈垣先生享誉全国,闻名世界,作为他的故乡——江门、新会出了这么一位杰出名人,感到十分自豪和骄傲。要通过各种形式认真地整理、宣传、学习陈垣先生的先进事迹和伟大贡献,做到家家喻晓,不断继承和弘扬陈垣先生的时代精神和懿行风范;要做好陈垣故居以及其他史迹的保管、使用、开放,并把它办成爱国主义、党史教育的基地和富于教育意义的人文景观;北师大以及有关的学术部门、学者提出开展“陈垣学”研究的意见,江门也要为此乃至整个陈垣学术研究配合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他的学术成就得到继承和发扬。我们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如此卓有成效的努力,“陈恒”将成为江门五邑侨乡文化名市建设中令人瞩目的新亮点,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无可估量的。 (完)
参考资料: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纪念陈垣校长诞生110周年学术论文集》、《陈垣教授诞生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 (梁振权) |
《江门日报》2007-2-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