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每周一和每周三的下午三点半到四点半都有这种活动,班里一共16人,其中年龄最大的16岁。孩子们周一学习捏面人,周三学习折纸,老师分别是北京智障大师张俊显和退休高级教师王月芝,他们都是东城区的文化志愿者
成绩并不重要 课堂意义在于培养交流能力
千龙网记者走进培智学校助残活动课堂,教室中间摆放着四张方形木桌,三四个孩子一桌,旁边坐着各自的父母。王月芝声情并茂地演示起来,“这是啄木鸟的什么啊?”“翅膀!”“太棒了!那它吃什么呢?”“虫子!”“真聪明!啄木鸟是大树的医生,大家愿不愿意学啊?”“愿意!”虽然学生的年龄在小学高年级到初高中不等,但老师却像在对三、四岁的孩子讲话一样。
记者看到,孩子们听得很认真,部分人可以跟着老师一起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折纸并不难,但轮到自己动手时,大部分学生还是需要别人的帮助。“接下来该怎么折啊?”在把纸张对折后,患有自闭症的小明(化名)不知所措地盯着眼前的纸,王老师见状后关切地问道。见小明没有反应,她开始演示起来,“把右角沿着中间线折过来……”如此重复并演示了三遍后,小明开始跟着模仿起来,动作缓慢而吃力,“没错!真棒!”王老师连连称赞。
一节课下来,虽然学生的作品歪歪扭扭,有些甚至看不出啄木鸟的样子,但他们却能乐在其中。当被问及是否喜欢折纸时,小明用含糊不清的口齿说道:“喜欢。”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孩子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一定要经常鼓励他们。”王月芝对记者说道,“其实,教会他们折纸是次要的,课堂的意义在于不让他们封闭自己,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她同时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接触智障孩子,完全没有她预想地那样困难,“他们非常天真、可爱,我能感觉到他们是希望学习知识的。”王月芝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啄木鸟,是因为孩子都喜欢动物,通过这些可爱的动物,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爱心。北京民间工艺大师张俊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他们不需要多么好的成绩,课堂的关键在于培养他们与人交流的能力。”
社会仍存误解 智障人群需要多一份关爱
据记者观察,智障患者在很多方面表现得不如常人,但在某些方面却优于常人。今年16岁的小周患有自闭症,但他却对数字异常敏感,在同时问了多人的手机号码之后,他仍能一一重复,基本没错。东城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周在几个月前也问她要了电话号码,她当时只说了一遍,而且小周并没有用笔纸记下,但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在几个月后接到了他打来的电话。小周的母亲告诉记者,孩子喜欢弹钢琴、画画、玩电脑,“他有时候比较躁动,经常走来走去,但只要开始弹钢琴,他就会完全静下来。”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对这类人群存在误解,认为他们有暴力倾向,这其实是可以通过正确的方式把他们往好的方向上引导。”培智学校教导处主任王颖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说道。该校目前有106个学生,年龄在7岁到22岁之间。与常规学校不同的是,这里的班级名称没有阿拉伯数字,而是叫彩虹班、晨光班、花蕊班、海燕班、蓓蕾班……在问及原因时,王主任表示,原来的班级名称带有阿拉伯数字,数字越大,说明班级学生的综合能力越强,“但是孩子们对此非常敏感,有时候会因为表现不好被"降级"而自暴自弃。”她继续说道,“为了照顾孩子的自尊心,我们特意取了一些有寓意的名字。”王主任继续说道,他们虽然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智障,但自尊心很强,同时敏感而脆弱,应该得到社会的多一份关爱,“他们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应该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东城区第二文馆副馆长孟庆春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东城区从2010年开始从事培智学校的助残活动,一开始是以演出的形式,后改成这种业余授课的形式,目前是第二个学期了。“文化艺术课能够起到启发的作用,帮助智障儿童树立自信心,便于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生存。”据介绍,东城区还将在这学期的期末举办展览,届时将展出孩子们亲手制作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