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垦区应用大机械进行秸秆还田。
人民网哈尔滨10月15日电(杨海全)眼下,正是“中华大粮仓”黑龙江省收获的季节,也即将进入秸秆焚烧期,为保护环境,黑龙江省划定秸秆禁烧区域,其中哈尔滨、绥化、农垦总局辖区全域禁烧。秸秆不让烧了,散在地里的秸秆如何处置?明年的地怎么种?一纸“禁烧令”让很多农民和广大农场职工犯了难。对此,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请他们为农民支招。
农民犯难:焚烧秸秆污染环境,不烧能咋办
2013年10月中下旬,一场雾霾让黑龙江省的老百姓尤其是哈尔滨市民苦不堪言,秸秆焚烧、机动车尾气、各种扬尘污染等污染物集中排放成为雾霾的基础成因。而黑龙江省是粮食生产大省,来自黑龙江省农业部门的统计,该省玉米种植面积就超过一亿亩。往年,很多农民将秸秆直接焚烧,可是今年不让焚烧了,农民有些犯难。
“我们也知道焚烧秸秆对环境有影响,可是机器收割后秸秆倒在地里怎么办,第二年的地都没法种。”黑龙江省双城市中兴村村民王国友今年种了60亩玉米,眼看玉米要收获完成,可是秸秆不让焚烧也让他犯了愁。他说,如今条件好了,近几年他都是用大马力机械收割玉米,往年玉米收割后都将秸秆焚烧掉。“去年哈尔滨不是雾霾了嘛,今年不让烧了,听说如果‘冒烟’就罚钱。”王国友无奈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农民尤其是哈尔滨各县市农民有着和王国友同样的苦恼。他们表示,今年当地政府加大禁止燃烧秸秆的宣传力度,老百姓不敢烧了。可是秸秆不让焚烧,放在地里腐烂不了,影响下一年的耕种。
垦区农场:秸秆还田提高利用率
在今年的黑龙江省划定的秸秆禁烧区域中有着这样的表述:黑龙江农垦总局辖区全域禁烧。
黑龙江垦区现有耕地4328万亩,一直走在中国现代化大农业前列,秸秆利用的探索或许可提供些许借鉴。
“目前,农场每天出动100余台玉米收割机,收割玉米后秸秆要达到100%粉碎还田,粉碎的玉米秸秆等于一袋尿素的作用,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对土地进行保湿的作用。”10月12日,八五一一农场第三管理区第十作业站技术员白福秋正在检查玉米收获后秸秆还田质量时对记者说说。在该农场一些地形崎岖,不便于收割机行驶的小块区域,农场仍然采用人力收割。收割后的玉米秸秆则是销售到附近养殖场,用作动物饲料。这样一来,曾经让种植户们倍感头疼的玉米秸秆,经过回收利用,变废为宝,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今年,黑龙江垦区各农场在不断加强秸秆禁烧管理力度的同时,严格执行秸秆还田技术要求,实行大农业、大机械化作业,秸秆经过大型机械粉碎后,基本实现还田,用作肥料,提高了秸秆的综合利用率,现在垦区秸秆还田率达到了80%。
秸秆还田只是秸秆利用的途径之一。黑龙江垦区建三江管理局和牡丹江管理局大力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发电企业与周边农场签订协议,每年作物收割完成后,企业将剩余秸秆统一整理、打包,运回场区作为燃料发电,不仅节省了农场的处理成本,还增加了企业的效益。垦区红兴隆八五二农场等农场,还创办了秸秆颗粒饲料加工厂,拓宽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黑龙江省望奎县应用玉米侧向清秸覆秸精量播种技术进行播种。
专家支招: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禁止焚烧秸秆应‘变堵为疏’。”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陈海涛多年从事沼渣、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研究,在他看来以新技术手段让秸秆变废为宝才能让农民真正的放弃秸秆焚烧。
“焚烧秸秆也是老百姓的无奈之举。”陈海涛教授说,老百姓也知道焚烧秸秆污染环境,可是目前不焚烧没有好的办法。秸秆焚烧在烧死地表到底地下5公分有害生物的同时也将有机生物烧死了,对土壤环境是一种破坏。
“不让老百姓焚烧秸秆关键是让老百姓将下一年的地播种上。”陈海涛教授说,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将秸秆收割后做成饲料、燃料等,但是前提是需要将秸秆从地里运出去,如果这样会增加老百姓的运输成本,因此很多农民将秸秆直接烧掉。
目前,陈海涛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正在致力于研究、推广侧向清秸覆秸精量播种技术,以此实现一次性完成种床整备、侧深施肥、开沟播种和喷施病虫草害防治药剂等作业环节。
秸秆变废为宝正成为很多专家的共识。中国能源协会副会长王述洋认为,根治秸秆季节性雾霾在于通过高技术手段将秸秆变油,将秸秆的高附加值转化成国家稀缺的能源,通过秸秆变油,拉动综合多产业循环经济式的高效农业发展。
“禁止秸秆焚烧是环保问题,也是能源利用问题。”王会长说,在秸秆转化清洁燃料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政策引导,扶持企业进行科学、深层次的利用。
“黑龙江省是粮食生产大省,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使命,不焚烧秸秆的同时也要对耕地实施保护性耕作。”陈海涛教授说,通过新技术的应用解决秸秆焚烧难题,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变废为宝,增肥地力,减少作业工序,促进农民节本增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