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用心去印经书的人[图]
日期:2007-01-08 09:39  点击:278
转自:高星的BLOG

 

 

用心去印经书的人

 

姓名:江荣金巴

年龄:64

性别:男

民族:藏

职业:印经

采访地点: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德格印经院内

采访时间: 2005109

 

德格印经院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由第六世德格法王曲吉登巴次仁创建于公元1729年,1940年前后发展至鼎盛,享有“藏区三大文化宝库”之美誉。该印经院是我国藏区木刻雕板印刷的发源地,现仍保留全藏区最齐全精美古老的印版和最完整规范的印经工序,有“木刻雕版印刷活化石”之美称。

我们几乎是摸着黑,爬上一个直上直下的木梯,进入印经院二楼,立刻被一种有节奏的“哨哨”声所吸引,在大殿木柱与木柱之间,二人一组,共有二趟,正忙着印经书。二人中一人负责翻纸、装纸,一人负责印色、上色,那负责印色的人双手持一木压轮,成为习惯性地上下挥动,口中随之发出“哨哨”声,就是没有纸条的情况下,他也耸肩动一下,似乎才可以配合上节奏。

有人来回走着负责倒颜色,有人负责取送经板和经书成品,还有老师傅来回走动,负责检验质量,印经书的人大多为二十来岁的年青人,但也有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从他们的脸上,看不出这项工作的辛劳和枯燥。

在一间光线暗淡的侧房,我看见一位长者,他和一年青人专门负责印刷经书插图,这是一个更加讲究的工序,而且屋子里藏有珍贵的雕板。老者叫江荣金巴,今年64岁。他在德格印经院内已经干了二十六年,是一位老印匠了。

江荣金巴是德格县柯洛洞乡查普村的人,当我让他在我的本上写下他的村名时,他把三个汉字写成了二个汉字一个藏文,而且有个汉字的笔划也加杂着藏文字母的书写符号,可见其汉字水平不高,但他更多的原因是长年不使已忘了。

因为江荣金巴在1957年时当兵,在西藏干了几年,退伍回来后又在工厂了几年。后为生活所迫,到竹庆寿做过几年的喇嘛。再后还俗,在家务农,最后在德格印院从事印经劳作,白天在经堂里印书,晚上就住在寺院里,负责看守库中的老经板。

江荣金巴刚来的时候,还是干点印经书的杂活,后来由于业务比较好,年岁又大了,成为了经院中的老师傅。如今只负责印点木版插图,这个活不算太累,但技术要求高,而且预备一些有关的宗教常识。

从江荣金巴老人工作的窗子向外望去,德格寺院的一队喇嘛正在院中搞法事活动,低沉的法号声从楼下传上来,手中印着神像,旁边又有祈神的典礼,一切都离神如此接近,但从江荣金巴老人脸上并没有什么特意的感触留露出来。

江荣金巴每年冬天还要回到乡下从事农牧生活劳作,他的老母亲还在家中。等到夏天时间,再回到印经院工作,因为冬天气候太低,不宜印经。在印经院工作,一天能挣13元左右,一年下来有二千多元钱。

江荣金巴至今未婚,孤单一人早已习惯了,他对生活的感受早已变得麻木了。他一直在对世俗与寺庙进进出出的过程中多种生活状态的经历,使他不管是现实还是对神界,他都采取了沉默的姿态。

我感觉他始终在神界的虚无与现实中的孤独确认与怀疑之中扎挣,他现在既远离现实生活,又和神界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印经书的过程中,他又有了经济收入,也有了和神接触交流的机会,并且让时光得到充实。当他一次次往经板上涮色、铺纸,直至揭开印好的成品,都似乎演示了一个在神与现实之中的交流过程,揭开一张神像,也是揭示了一次神喻,复印了一次物质生活中隐藏的秘密和潜在的形象。

我问老人这个活打算干到多久,他说这个活是不容易干上的,因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印经院,因此也是最好的活。我买了几张由他印制的神像及曼陀罗“坛城”图案,我问他可否有老经板出售,他一脸严肃,说道:犯法的事干不来。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21 06:50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