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市委书记与留守学生的故事
日期:2010-08-30 10:29  点击:563

市委书记与留守学生的故事

2010-8-30 来源:新华网

  “李爷爷,我马上就要到实验中学读高中了,我一定记着您的教导和鼓励,发奋学习,将来像您那样,关心别人,回报家乡!”

  8月24日,通江县杨柏乡仙人嵌村的留守学生余菲给结对帮扶她和姐姐的巴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仲彬发去了短信。

  一条短信,表达一种感谢、一份感动、一世感恩,更引出市委书记与他联系的留守学生的感人故事。

  几年来

  真情联系不间断

  留守,是时代的产物,更是贫穷的阵痛。巴中每年有100多万青壮年外出务工,由此产生的留守学生达24万,有40%的学生父母长年没有在身边。亲情的缺失、关爱的贫乏,导致留守学生学业困难、生活困窘、情感困惑。

  2007年9月6日,是全市留守学生值得纪念的日子,更是杨柏小学学生余娜和余菲两姐妹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李仲彬率通江县、团市委、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杨柏乡看望留守学生,并与当地干部和学校老师一起座谈,共同探讨如何从制度和机制层面进一步做好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并指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国民素质。全社会都要关心留守学生,每级干部至少联系一名留守学生,集中建设一批“留守学生之家”,结对关爱一批困难留守学生,切实解决留守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也就是这一天,李仲彬与杨柏小学学生余娜和余菲两姐妹结成了帮扶对子,并步行40分钟,爬上半山腰,来到余娜、余菲家里。

  “没想到市委书记那样谦和。”小余菲说,“李爷爷对我们太好了!”

  余娜和余菲的爸爸、妈妈在上海打工已经四年没有回家了。两姐妹一直是爷爷奶奶在照顾。余娜在杨柏读初中,余菲读小学六年级,都在学校寄宿。吃饭自己用米在学校蒸,吃菜从家里带。

  李仲彬对余娜、余菲的祖母、爷爷说,娃娃正在长身体,在周末你们一定要好好为她们改善生活啊!你们这个后勤部长,不好当啊!

  知道余菲只喜欢吃瘦肉不喜欢吃肥肉后,李仲彬对小余菲说:“我现在晓得你们家的路了,抽空就到你这里来。我下次买肉来做菜给你们吃。你吃瘦肉我吃肥肉,要得不?”

  “要得!”

  在场的人都笑了!

  原本都以为只是说说。一位管理400万人口的市委书记,该有多忙啊?两周后,李仲彬真的又来了。摆了满满一桌子好菜,李仲彬不住地给两姐妹挑菜,当然,瘦肉挑给小余菲,肥肉呢,他自己吃……

  几年来,市委书记对两名留守学生的无私帮助和真情关爱在延续。“李爷爷把我们接到他家里去耍,他还亲自下厨房,做的菜可好吃了呢!”已在通江中学读高二的余娜说起2007年国庆节,记忆犹新。

  2007年腊月29,余琼芳一早就开始准备午饭,李书记说要来和他们一起过年,余娜和余菲一起老早就跑到村口去迎接。

  要到12点了,等候了近两个小时的小余菲说:“姐姐,你说李爷爷真的要来吗?他那么忙!”“李爷爷说来,就一定要来,再等等吧!”余娜说。

  来了,远处传来了说话声,李仲彬那高大魁梧的身影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了,两姐妹高兴地迎了上去。“李爷爷好!”两姐妹同声叫道。

  原本不爱说话的两姐妹,一见到李仲彬就变成了多话的百灵鸟。李仲彬拉着两姐妹的手,边走边问,边走边说,边走边笑!

  来到余家,李仲彬连忙把在北京出差带回的烤鸭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互致祝福,其乐融融。

  余娜和余菲在席间向李仲彬汇报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余娜还现场为李仲彬表演了节目,唱了一首《感恩的心》。

  李仲彬把余菲抱在怀里,边听边和大家一起打拍子,击节相和。“余菲啊,要向你姐姐学习,大方一些,活泼一些啊!有什么事情就给李爷爷打电话!”临别时,李仲彬再次鼓励小余菲。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李仲彬一直惦记着他联系的两名留守学生,受灾重不重,灾后的学习生活情况怎么样?

  这个牵挂一直延续到2008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

  顶着烈日,李仲彬再次来到余娜、余菲家中。几十分钟山路,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裳。详细了解两姐妹的生活学习情况后,李仲彬放心了,饭也顾不得吃就赶赴一线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有一种承诺,不管工作多么繁忙,都会坚持去兑现;有一种责任,不管身处何种位置,都会带头去履行。

  每逢传统节日,每学期开学前,他都会打电话;每到通江调研工作,他都会向有关人员询问;他的关怀无时不在,他的大爱无处不在!

  2009年春节,李仲彬如约而来。

  2010年春节,李仲彬依然来了……

  真情关怀

  虽然留守也幸福

  留守学生的父母在外务工,他们不仅仅需要物质的关爱,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关爱。市委书记率先垂范,亲自关心结对帮扶的留守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全市20多万留守学生正在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下茁壮成长。“余菲小的时候胆子小、不爱说话,李书记每次来了就和她摆龙门阵,引导鼓励她,让她树立生活和学习的自信。现在我这个孙女懂事多了!”余明继看着小孙女的变化,心里乐呵呵的。

  2010年8月23日,记者来到余菲家里时,余菲正在厨房收拾碗筷,她们家刚吃完早饭。

  面对记者的采访,余菲已不再是先前那个羞涩的小姑娘了。“爸爸、妈妈出去打工多长时间了?”“爸爸出去13年了,妈妈出去也10年了。”“爸爸妈妈回来的时间多吗?”“不多,大概三四年回来一次吧。去年祖祖去世,他们都回来的。”“想爸爸妈妈吗?”“当然想了!但是李爷爷说要当一个勇敢的孩子,要当一个坚强的孩子。爸爸妈妈在外打工也是为了挣钱送我们读书,我想他们就给他们打电话!”“李书记是市委书记,是巴中最大的官,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我眼里,他不是大官,他就像爷爷一样亲。”“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吗?”“爸爸妈妈,你们在外边要保重身体,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让你们过上好日子!”“想对李爷爷说些什么呢?”“李爷爷,谢谢您对我们的关心,虽然我是留守学生,但是有您的帮助,我很开心,我很快乐。我一定发奋努力读书,将来一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关心关爱留守学生,既是一种社会责任,又是一种人文情怀,更是一种博爱胸怀!

  余菲的自信、勇敢、善解人意,诠释了留守的幸福。因为关爱,所以快乐;因为亲情,所以温暖!

  变化的

  不仅仅是成绩

  几年来,在李仲彬的真切关心和帮助下,2008的9月,余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通江中学读高中,余菲也于今年以643分的成绩考入了通江县实验中学读高中。“余娜与同学关系融洽,喜欢帮助别人,学习勤奋,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余娜的班主任老师说。“虽然有市委书记的结对帮扶,但娜娜从来不骄傲,从来不在大家面前炫耀,她和同学们相处得好!我们都喜欢她!”余娜的同学说。“余菲的变化很大,以前比较内向,现在变成个活跃分子了。大家都喜欢和她在一起相处!”余菲的班主任老师杜雨华说起余菲,赞不绝口。

  变化的不仅仅是成绩,在余娜、余菲的心灵世界里,感恩的种子在发芽,坚强的品质在奠基,健康的心理在成长!“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学校组织的向灾区捐款中,两姐妹都把父母寄来的零花钱全部捐给了灾区。

  在每一个节假日,她们都记得要给关心她们的人打个问候的电话,发个祝福的短信。

  2007年,李仲彬在杨柏小学调研时说,在留守学生的关爱上,不要孤立的理解为物质的关爱,一定要从精神上去关爱,一定要从心灵上去关爱,要让留守学生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肇始于一位市委书记,行动于各级党政及其部门,落实于学校、社区、村组,关爱的双手托起了留守学生晴朗的天空,无私的大爱茁壮了快乐的新苗。“市委书记直接关心帮助留守学生,受益的绝不仅仅是余菲、余娜两姐妹。我们一定牢记仲彬书记的嘱托,正视留守社会现象,创新教育理念,强化关爱机制,用爱心关注留守,用责任托起希望,让全体留守学生在留守中快乐,在欢乐中成长!”杨柏小学校长李俊如是说。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5/29 04:58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