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长城”为市民铸起安全港
2010-08-30 来源: 西安晚报(西安)
记者 崔晓刚
西部大开发十年,是西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十年,市委、市政府坚持将保障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年间,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保障水平从低到高,为840万西安人民逐渐织起一张支撑幸福生活的社保大网。
他们的泪水与欢笑
生病怎么办?老了又怎么办?不论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们思想中都会有这样的“后顾之忧”。
长安区的李小莲准备嫁到咸阳市,但作为家中独女,她有些放心不下已近年迈的父母。还好,二老去年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看病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报销了,此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也在长安区遍地开花,由于政策实惠,人们参保的积极性很高,只要家里人都参保缴费,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即使自己不缴费每个月也能领取基础养老金。
李大爷和徐大娘都是城镇居民医保的受益者。两人年龄都大了,三天两头地往医院跑。2006年,徐大娘不幸被诊断出食道肿瘤,对于依靠退休金维持生计的老两口而言,这真是晴天霹雳,陡然增加的巨额医疗费,就像一座大山,几乎要将两位老人压垮了。“第一年下来花了3万多元,第二年花了4万多。后来就扛不住了,医院去得少了,药也不敢多吃,但人遭罪呀……”想起过去,李大爷的眼泪都出来了。
从2008年起,我市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这老两口的状况才有所改变。老人不用再为省钱而不去医院了。更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居民医保政策还提高了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将城镇非从业居民和学生儿童门诊治疗特殊病种的报销比例分别上调5%和10%。也就是说,李大爷和徐大娘只需要自己支付45%的医疗费用就可以了。
家住西药王洞社区的李建智下岗多年,妻子患病不能干体力活儿,一个儿子还正在上学,家里就靠低保和他打零工为生。一年前,他被查出得了心绞痛。“我要是不干活儿了,家里可咋办呀?”想到这儿,李建智只让大夫开了点药先缓解病情。谁料,10月份再次发病,医生说如果再不住院手术治疗将有生命危险。“多亏了医保!6月份,原来的单位给我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下来了,做心脏支架手术花了3万多元,医保一下子就报销了2万多元。社区主任看我家庭实在困难,又帮我申请了医疗救助。”“现在是术后恢复期,一个月的药钱就得900多元。我听说,医保上对慢性病也有报销政策,我赶紧就让爱人去咨询,这样负担就更轻了。”
李大爷他们所感受到的,是目前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带来的真实变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市民从社保体系中受益。对他们来说,握在手中的养老金、能够报销的医疗费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很亲切、很真实,心中的后顾之忧也就此消除了。
覆盖城乡的安全网
西部大开发十年,市委、市政府坚持将社会保障事业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全局,通过完善政策,加大政府投入,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飞跃发展,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在全市构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育有所保”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我市于2000年1月启动实施了城镇职工医保工作,经过近10年的不断发展完善,参保单位逐步由机关、事业单位扩展到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困难企业;参保人群由在职职工、退休职工扩大到离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保险层次也由基本医疗保险逐步扩大到大额医疗补助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离休人员医疗保障等。
2004年,我市启动工伤保险,确定了工伤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区县分级管理的模式,在工伤保险业务受理上实行了“五统一”,即: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参保范围和对象,统一缴费基数和交费费率标准,统一基金财务账户管理,统一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统一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标准。
2006年,我市又启动实施了职工生育保险,将广大职工的生育和计划生育费用纳入了保障范围。
2007年10月,我市作为全国首批城镇居民医保试点城市,又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实施了城镇居民医保工作,将广大少年儿童和城镇非从业居民纳入了医疗保险范围。
我市在农村实行新农合,解决了农民朋友的看病难题。目前,西安已有387.55万农村居民参加新农合,实际参合率达97.14%。目前,西安新农合筹资标准已增加到人均150元,其中个人筹资人均30元、各级财政配套人均120元。西安今年将新农合补偿模式统一为“大病统筹(含特殊慢病) 门诊统筹”,封顶线提高到每人每年3万元。
2009年1月1日起,参保企业和“老工伤”人员逐步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统筹。目前,西安市纳入“老工伤”10030人,基金每年要增加3000万元支出。这项政策的执行极大减轻了用人单位负担,保证了“老工伤”人员的基本权益。
2009年9月,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精神,我市又将大学生纳入了城镇居民医保参保范围。
2009年年底,长安区正式被列入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区,阎良区、高陵县被列入省级新农保试点县(区)。
2010年8月,我省决定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凡是试点行政区域内非农业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或未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现有社保制度的城镇居民,均可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这意味着,这项社会福利的阳光即将照耀我市广大城镇居民。
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市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含大学生参保)、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170.12万人、128.68万人、170.43万人、187.43万人、106.95万人、84.42万人。此外,全市目前还有32.4万名城乡低保户,他们也一起分享着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成果。
幸福感背后的民生情怀
社会保障投入并不产生GDP,但它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和“调节器”,越是社会转型期,其作用越是受到重视。
西部大开发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始终是市委、市政府工作的一个重点。十年织就的这张覆盖城乡的立体化的社会保障网络,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分享改革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彰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民生情怀。
方老太太是高陵县泾渭镇人,守着儿子、儿媳及两个孙子过活。自几年前土地被征后,她就失去了所有的经济来源,不仅向儿子儿媳要点儿零花钱很难,就因为不能支付房间里那盏只有十几瓦的电灯泡所需的电费,儿子儿媳竟然把她房间的电给断了。新农保试点开始后,像方老太太这样的情况,其儿子儿媳,一人一年交200元养老保险费,不仅自己年老后可领到养老金,而且方老太太不用缴费就可每月领取基础养老金。经村干部动员,儿子儿媳参保缴费了。次月,方老太太真的从陕西省信用合作社取出她人生中的第一笔养老金。
方老太太的事情,生动地诠释了民生、幸福和尊严的内涵。完备的社保制度让方老太太从此挺直了腰杆,她和儿子儿媳之间的矛盾也化解了,不仅活出了自信,活出了尊严,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民生此时就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那份温暖。
2009年12月,西安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0年7月,西安又荣获“中国最关爱民生的城市”称号。是不是关爱民生,幸福不幸福,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西安市精心构筑的“社保长城”,为广大参保对象铸起一道风险摧不垮的安全港,让他们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加强烈,他们生活的变化就是这两块奖牌最生动的注解。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农保制度是我国继取消农业税、实行新合疗后的又一项惠农政策,它的实施将促进我市城乡统筹迈出关键步伐,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老百姓最关心的医疗和养老问题入手,我们看到,城乡居民正在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社保大网下的盲点正在逐步减少。
据介绍,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做好社会保险征缴扩面工作。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政策,健全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工伤保险制度建设,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提高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