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俄罗斯兄弟,你的样子,我的记忆(图)
日期:2006-12-26 09:59  点击:346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名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战争与和平》
  “爱好正义的人们,联合起来吧,让我们只有一个旗帜——积极的美德。” ——《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海燕》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海燕》(高尔基)
《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克里姆林宫
圣彼得堡
红场
  弗拉基米尔·列宁(Vladimir Lenin,1870-1924)于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列宁是他的化名。1892年,他开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听到沙皇垮台的消息以后,列宁立即返回俄国,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和法律系学习,接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1847年退学。1851年参军,参加过克里木战争。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1863~1869年)、《安娜·卡列尼娜》(1877年)、《复活》(1899年)等。晚年放弃贵族特权和财产,过着平民生活。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普希金 (1799-1837):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问世于1956年。这样一首短小而并不复杂的歌曲,近半个世纪来在世界各地越传越广,这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首抒情歌曲近半个世纪来所以具有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艺术上的成功。歌曲的内涵在传唱过程中被大大延伸了:它已不是单纯的爱情歌曲,也不仅仅是歌曲莫斯科近郊夜晚的景色,它已融入了俄罗斯人民对祖国、对亲友、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爱。
《海港之夜》

   《海港之夜》这是一首著名的歌曲,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的。 阿·丘尔庚词;瓦·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曲;薛范译配。
  “港湾静悄悄,沉沉入梦乡,薄雾弥漫在海面上。海浪推海浪,轻拍堤岸旁,远处手风琴声悠扬。啊,别了,亲爱的海港,明晨将启程远航。天色刚发亮,回看码头上,亲人的蓝手帕在挥扬 ”
 
亚历山德拉(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插曲)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中苏“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我们才从《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办公室里的故事》等影视片中重新体验到苏联特有的小调式音乐的音调。 很轻松的曲调表现一个严肃的主题!
 
旅游者之歌(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主题歌)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风儿岑寂,风儿带走最后的歌,飞向远方去寻找你的踪迹。天南海北,我和多少朋友重聚,却没有看见你。究竟你在哪里?我要寻找,纵然知道希望渺茫,天涯海角,也要把你找到!”伴着这首伤感的《旅游者之歌》,五个年轻美丽的姑娘消失在一瞬间,战争使青春凝固,憧憬幻灭,使黎明变得那样的沉静!
 
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彼得·柴科夫斯基
  彼得·柴科夫斯基(Peter Tchaikovsky,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作品有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悲怆(第六)交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1812序曲》等等。
     
  中国人民对俄罗斯文化有着深厚感情,优秀的俄罗斯影片曾教育和鼓舞了几代中国观众,像《列宁在十月》、《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经典之作至今让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
 
《列宁在十月》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一群小孩坐在露天影院的银幕下,一边看《列宁在十月》,一边帮影片中的角色提词。一部影片就这样给整个中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经典台词:
  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列宁在1918》指缝间的电影
  红色年代里,尽管《列宁在1918》是部革命战争题材的黑白影片,苏联拍摄,画面中全是高鼻梁大眼睛的洋人,女人穿裙子,好友相见亲吻如同握手……据说可能会产生“副作用”。除了事先作删剪外,还采取“临时用手挡镜头”的原始操作方式来放映。 放映员竟然能“准确无误”地用手挡住镜头,不让出现跳芭蕾舞和夫妇相拥相吻的画面。
  经典台词:
  不要挤,大家不要挤,让列宁同志先走!
  他已经不咳嗽了!
  列宁对徒步来莫斯科找他的“农民代表”说:“我们苏维埃需要粮食,你们就得给,你们不给,我们就会强迫你们给,这就是我给你的真理。”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1979年《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在前苏联上映时曾引起极大的轰动。这部影片以曲折的人物命运取代了以往的说教,引起了各个年龄层次观众的共鸣,不仅在前苏联创造了极高的票房,而且在第二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殊荣。影片的情节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终于70年代,影片把两个时代进行了对比,着力表现中年人的命运,描绘了这一代人的心理状态,涉及了许多观众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如道德、幸福、人生价值等等……片中的主人公卡捷琳娜和果沙给中国观众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
  经典台词:
  别哭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现在不该哭,而该行动。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前苏联电影大师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根据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经典文学巨作改编拍摄。邦达尔丘克在影片中充分调动了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准确地体现了托尔斯泰原著的精神,以恢弘的气势和细腻的心理刻划,成功的再现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刻划,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影片荣获1968第4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68年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1968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1969年第26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静静的顿河》
  这是一部恢宏的电影史诗,是杰出的文学作品与杰出的电影相结合的卓越典范。影片1958年获全苏电影节一等奖和最佳导演奖;同年获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1960年获美国导演工会最佳改编影片荣誉奖。
[网易专题]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08 07:27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