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曾说:「世界不是任何人的领域,而是人的敞开……只要人站出来,站在此敞开状态中,世界就成为人的所在。」借用海德格的观念,人是「在」的「主体」,而其表现的形态是「站出来」。
面对多变世代,突发的自然灾害、突至的传染疾病、全球化的恐怖袭击与反恐战争、经济的急速变化,这一切造成社会极大的不稳。基督宗教身处其中,如何勇敢地站出来面对,积极地以信仰的社会功能,化解危难,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笔者撰写此文时,正身处上海,出席由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基督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高级论坛,参与人士包括本港天主教与基督教学者与代表,也有内地不同大学及研究所学者、教会领袖与政府官员等。难得地,三十多位与会者抱著开放与理性态度,一起探讨基督宗教如何由适应社会,更进取地发挥建和谐社会的正面功能。
笔者在大会内分享「基督宗教面对灾难的社会功能」,透过2003年「非典」期间,香港教会如何主动与自发地,作出适切的回应,表达信仰在社会危机中,展示其社会功能的四方面:安稳人心、预防指引、关怀扶助、忠于职守。
安稳人心
每逢灾难发生,宗教的论述呈现两方面不同的诠释;不健康的宗教诠释看灾难为「天谴」、「上主的审判」或「世界末日论」等,而健康的宗教诠释则有助人们积极面对灾难。基督宗教在灾难事故中,重要的不是为目前的苦难作出合理的解说,而是从坚实的信仰中,建立信心与盼望,以勇气代替惧怕来面对祸患。在非典期间,香港不同教会团体纷纷举行公开祈祷聚会,安定人心。
预防指引
2003年3月中,香港传媒广泛报道「非典」爆发,「香港教会更新运动」联同52个教会团体于3月29日在报章上刊登「教会同心求平安,信徒奋力抗肺炎」声明,同时提供《非典型肺炎期间堂会聚会指引》,作为教会应变指引,可安心聚会。
基督宗教就突发事件,迅速作出正面回应,向社会传递重要信息:教会乐意与社会人土一起面对灾难。基督宗教不是不问世事,与世隔绝,乃进入现场,配合政府公共政策,作出适切的回应。教会的卫生预防教育,包括提高信徒的警觉,又促使信徒能安心聚会。
关怀扶助
基督宗教除了做好防御控制措施,另一方面教会要教导信徒克胜非理性的惶恐,更积极地在灾难中作见证。
基督徒肯定死亡是真实与必然的,我们理解死亡不是生命的核心,而是胜过死亡的信心。
祈克果的论述,有值得我们反思之处:自亚当与夏娃被逐伊甸园之后,人就产生「畏惧」或「焦虑」;当个体在孤独的沉思中面对此无望的困境,就在此际,正是「信心跳跃」的一刻。祈克果看人最高的激情就是信心,历史上当罗马帝国爆发瘟疫的日子,教会信徒,留守在疫区照顾病人,即使提供简单的食物与饮水,他们这份视死如归的服侍病人心志,有助基督福音的传播。基督宗教在灾难中,具体地以爱心行动,扶助关怀社会里有需要人士。当时势越艰苦,宗教信仰产生的行动更为明显。
忠于职守
非典期间,另一项基督宗教向社会提供的,就是专业工作者忠于职守的价值观。最能表达忠于职守的价值,莫过于35岁谢婉雯医生的见证,当然,还有其他医护人员等。
从谢婉雯医生的动人见证,正好说明信徒「身在现场」,忠于职守的重要;基督宗教可塑造一群不畏死亡,肯舍身救人的专业工作者。惟有信仰的超然关注,不是以「今生今世」为终极,乃以天国彼岸为依归。面对突发灾难,社会须要有专业工作者不是陷入惊恐当中,乃是脚踏实地维持社会秩序,使一些必须的服务可如常运作。宗教力量,就在于使信徒有勇气面对灾难带来的挑战,沉著地应对。
总结
自「非典」之后,另一传染病「禽流感」正威胁著全球,特别是中国。面对后现代随时爆发的灾难,各地政府部门加强防范。基督宗教在预防方面,可作不多;而一旦灾难真的爆发,基督宗教就能发挥四方面的社会功能:安稳人心、预防指引、关怀扶助、忠于职守。没有人期盼灾难临到,但基督宗教却可成为人心动荡之时,一股不容忽视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