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评论聚焦:网婚,有人欢喜有人忧!
日期:2006-10-25 11:20  点击:216
   近几年来,“网婚”很是流行。所谓“网婚”,就是男女双方在网上“发喜帖”、“办喜宴”、“拜天地”、“闹洞房”,在网上“结婚安家”、“操持家务”、“挣钱养家”、“过小日子”,甚至“生儿育女”。如果日子过不下去了,还可以“离婚”,若再遇到情投意合的,还可以“再婚”。有数据显示,曾经经历或正在进行“网婚”的,我国已有十多万人。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他们上演着一幕幕不是生活但胜似生活的爱情悲喜剧。而且,这种建立在网络上的虚拟婚姻,正成为一种新款游戏在部分青少年中流行……

    面对网婚社会需要反思

    二十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婚姻家庭结构和观念变得更为开放,人们对性取向采取了更为宽容的态度。而互联网的诞生正好恰逢其时,迎合了一大群社会压力大,又急于寻求心理解脱的都市人的情感需求。网恋、网婚的出现,显然是一些人为了减轻现实中的情感和工作等压力,并以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和快捷性的特质,自以为可以卸掉社会责任感和探寻新的情爱关系,企图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

    网婚更大意义上是一种游戏,是在商业利益驱使下,成人们精心设计的成人化的“陷阱”。游戏设计的模块和规则,本质上绝不是为了教育,而是赚钱。网婚、裸聊等游戏的种种设置,其实是通过利诱和“强制”把参与者导向单一的结果:即尝试—喜爱—迷恋—沉迷。这种游戏本质上更适合成年人而不是青少年,但对成人世界的向往,又使得孩子们在网络游戏面前,完全无法抵抗诱惑。

    社会学把“游戏”视为少儿实现社会化最重要的一种方式。青少年的网婚,其实就是“过家家”的网络变种。网婚等游戏虽然满足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情感填充,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沉迷于网婚游戏,不仅耽误学业,也使心灵受到创伤。

    而且,网婚迟早会走向现实,必将直接威胁到现实婚姻的存在,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即使停留在网上,也是对配偶的不忠诚,因为精神外遇才是最本质的外遇。可以说,网婚等现象的出现,折射出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正在崩裂分化。这种游戏般的“婚姻生活”取向,无疑正在或将要影响到我国的婚姻、家庭观念和性观念的变化。

    面对这种种怪状,我们的社会需要深刻反思。互联网企业在赚取商业利益的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而我们的伦理道德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除了为青少年补上婚姻家庭课之外,更需要给自己上一堂反思课,检讨一下自己的家庭观、爱情观。不要为了泄一己之私情,不要贪一己之小财,而误了青少年,误了整个社会。叶扩(广东)

    网婚,e时代的“情流感”

    最近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有12万人在网上“结为夫妻”,在这些网婚的实践者当中,既有刚刚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也有年届不惑的中年人,既有进入社会不久的普通打工者,也有收入不菲的白领、金领阶层。

    隆重的仪式———宾客签到、填写礼单、祝福的话语,简单的操作———鼠标轻轻一点。或许与真正的婚姻也就差别在这一切都是通过文字与图片进行的,没有人头攒动的杂乱,更没有觥筹交错的嘈杂。

    对于网婚,这个e时代的“情流感”,笔者对之“嗤之以鼻”,甚至有些“厌恶”。在媒体报道中,因为网婚而导致离婚、家庭破裂的案例越来越多,网婚对传统婚姻产生的冲击已经不容忽视。

    对已婚人士来说,网婚这种游戏已经突破了社会道德的底线,触犯了法律。我国《婚姻法》明文规定夫妻之间有互相忠实、互相尊重的法定义务,而在网上与虚拟的夫或妻谈情说爱,过起“夫妻生活”,这种行为显然与《婚姻法》所倡导的忠实、文明是不相吻合的。

    而对于那些还未曾步入婚姻殿堂,甚至还只是一些未成年人而言,网婚的存在,可谓“毒猛于虎也”。看到孩子们说出“亲爱的、老婆、我爱你、让我抱着你睡觉”这样的话,你还认为这是天真的“过家家”吗?有这样的语言,难免不会产生不应该有的思想,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网婚,一个甚至成为潮流的游戏。其本身其实是对道德的挑衅,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意淫”,期望通过一个虚拟的、空洞的方式来达到“高潮”。长此以往,网婚不但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会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蒋毅(江苏)

    社会需要对网络“脱敏”

    少年的情怀总是诗,网婚也许就跟年轻时我们做过的梦一样,仅仅是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笔者认为,我们的社会需要对网络“脱敏”,而不要对于网络上所发生的一切过于敏感。有道是“哪个少年不怀春,哪个少女不多情”,感情需要表达,而且是通过符合于时代的形式来表达,于是网婚、网恋就产生了,这错不在网络,而在于难以断绝的人性,难以完全杜绝的少年人对于成长的期盼。

    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指望那些青春期的孩子们,像我们高中时那样,通过捣蛋而克服心中的乱麻;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指望现在的孩子们,像我们高中的那些同学那样通过“鸡毛信”,通过“小纸条”来表达自己的情思;他们的时代有他们的工具,这就是网络,也有着他们的形式,我们应该理解他们。

    如果说网婚是敌人的话,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任何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敌人”:我们的父辈,上学时也憧憬“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也许这样的情诗,就是他们不能安心学习的“敌人”;在改革开放后成长的我们,也曾经盼望过与异性牵手,这样的不专心也曾经折磨我们的心;而现在的孩子们也遭遇网络的挑战。三代人之间的际遇,表面上看来区别很大,实际上并没有区别:成长的烦恼是人生的课堂,我们应该坦然面对,而不能因为这样的烦恼,借助于网络表达出来而过于敏感。

    由他们去吧,网婚也是诗,我们只不过要教育他们在网婚的过程中要有度,要好好珍惜当前学习的好时光,而对于他们青春期的烦恼,应当以理解、尊重、保护的眼光看待,不能对他们所做的一切过于敏感。邹云翔(江苏)

   当结婚已成网事

    第一个网婚礼堂设立于2001年4月10日的天涯社区,这是网婚概念首次在互联网出现,从此,网婚以游戏的姿态长驱直入网民生活,到目前,我国网婚人数已发展到十数万大军。

    当结婚已成网事,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便在网络世界里风生水起,人们在现实与虚拟中进进出出,来来往往,在精神家园极度享受的同时也对物质世界产生无穷的杀伤力。无疑,尽管网络不是原罪,但在今天社会意识无以定型的大环境下,在自控能力相对纤弱的部分群体中,网婚自身具有滋生或霉变特质的一些菌原体却在现实中不断发芽和生长。于是乎,当虚拟作用于现实,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活秩序时,它便会遭遇诸多诟病和指责。

    其实,网婚并非网络发昏,而应从人类自身去多方位多角度反思,让自己彻底清醒。

    对于成年人而言,网婚所给予的理由无非是:缓冲社会与工作带给人的压力,寻求现实婚姻中无法达到的一些满足。玩心不分年龄大小,以游戏的形式来娱乐生活,这本无可非议。但是一旦沉湎于此,变幻成真,让虚拟伤害现实,便是大错。哈尔滨有一桩事件曾在媒体热议,因丈夫网婚,妻子状告其“重婚罪”,此次事件同时向法律界提出了新的边缘话题。古语有“妾心古井水”,意即婚姻生活就像古井的水一样稳定,来不得些许沉石泛渣,当丈夫将家庭生活的重心部分或全部偏离进而刺伤了妻子,网络游戏变成人生游戏时,无论道德还是法律都是不可以容忍的。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网婚最初始的目的可能与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玩耍的“过家家”并无多少不同,但由于载体赋予游戏本身的差异,便发生了内容最为本质的区别,“过家家”过的是一种“家”的模仿,是家庭生活映照在孩童意识中一种简单的再现,是一种童趣。但网婚是游戏商的引导,是成人的一种思维化和生活化,从这点来讲,网婚无疑是早恋的一种实践,让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未成年人沉湎于这样的实践,罪莫大焉!然而,需要反思的仍然是社会、学校、家长自身,我们有多少教育已达到抵御“网婚”的同步跟进?我们有多少关心和爱护能与“网婚”的魔力抗衡?我们有多少措施能循循善诱地让孩子们主动远离“网婚”的诱惑?

    也许什么都可以玩,惟有感情是不可以玩的。当结婚已成网事,不在骂街,不在围堵,不在推诿,而需要人类自身的免疫、防御及适可而止。郑彩霞(山西)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13 11:43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