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
□李晓亮
由于不满医院将护士的个人经济收入与科室收益挂钩的做法,加上承受不了一些患者把医生、护士当成“出气筒”的压力,成都市一位优秀护士长张德丽,日前要辞去护士这个让她感到“太多压力甚至耻辱”的职业(见9月7日《成都晚报》)。
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种医疗领域的怪现状还远不止此孤案,就在她出走前不久,重庆也出现过一奇事:重庆女医师李健萍曾四度被丈夫送进精神病院,最近一份司法鉴定意见却表明,她并无精神病。一个正常人,精神病院为何四度收治,令人费解。(见9月1日《新京报》)
李怀疑,丈夫是为了“包二奶”才做出虚假病史陈述的。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笔者对她丈夫的“外遇疑云”不作太多猜测。本文主要关心的是,精神病院据何做出让正常人三年“四进宫”的荒唐之举的。而张德丽也确是一名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这可从16封情真意切的公开信得到印证。可“天使”却遭“逆淘汰”,不能不令我们扼腕叹息。诸般怪状,不能不令我们深长思之。
张也一再表示护士是让她“感到太多压力甚至耻辱的职业”,才逼得她去意坚决的。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屈辱感主要来自日益恶化的医患关系,而医患关系之所以恶化,最主要也最直接的,当然就是日益趋利的医院运营机制。包括考核都要与经济挂钩,这也是她不能忍受的。
医疗领域诸如此类怪事频仍,直接考问医者必须恪守的专业底线,亦即医疗伦理。医疗伦理是医患关系的核心,它包括对患者的责任心和对患者提供合理、科学、有效同时又廉价的治疗。当现代高投资、高收益的医疗模式主导大众的医疗机制,医疗伦理与道德的沦丧似乎成为无可逃避的宿命。这时我们就不能再寄全部希望于医生个人道德的自律了,而必须寻求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当然我们同时必须承认,建立医疗卫生法,重构医生职业道德和提升其执业能力建设任务艰巨。医疗卫生体系不应仅仅依赖自由的市场机制原则来运作,亟须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以保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政府也应有所作为,在进行相关制度设计时也应建立一套完备的与之匹配的职业标准,并在各种医疗卫生从业者中推广实施。而且可以同时引进被国际经验证明了的,在执行职业标准方面非常有效的同业监管机制,使之符合当今社会状况的医疗伦理规范。
我们有信心:只要政府公共管理不缺位、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不缺席,就可以大大减少以致堵死目前收治体制的漏洞。加之呼之欲出的精神卫生法的出台,以前收治过程中的一些纰漏和过失,就不可能仅仅归为侵权,而要依法受到应有的惩处。因之犯罪风险成本高昂,犯错几率自然逐步下降,直到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这时我们的“张天使”就会“愿意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干到动不了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