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高僧大德-永明延寿大师
日期:2006-08-28 16:37  点击:478

    永明延寿大师──中国净土宗六祖
    永明延寿大师,为唐末五代僧。
    自幼习儒,怀经世济国之抱负,先后任库吏及镇将;于此间悟得「世事无常」之理,三十岁依止令参禅师出家,之后随德绍禅师学习禅定,并于国清寺修行法华忏,有所感悟,于是朝晚施食鬼神,诵读法华,勤修净业。
    建隆二年(九六一)应吴越王钱叔之请,驻锡永明寺,倡禅净双修,指心为宗,四众钦服,被奉为中国净土宗六祖。
    他所开创的禅净双修,使净土宗普及于民间,到明清时代真的是「昼夜六时声不断,满门风送白莲香」。其所着的《万善同归集》、〈四料简〉等,
    更成为后世净土宗依据之典籍。
    
    
    一九四○年生,河北清河人。现为山西太原大学中文系教授,讲授中国古典文学,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有《清凉三传校注》、《昙鸶集评注》等着述数部。
    撰写有关禅及佛教方面文章十余篇,发表古典文学研究论文多部。
    
    -------------------------------------------------------------------------------
    
    禅净双修天下风从
    佛门四众弟子一见了面,双手合十,口称「阿弥陀佛」;佛门弟子面对无礼之徒或不忍听之言,也是垂眉敛目合十口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成为佛门及信众们的口头禅,成为或祝福、或祈愿、或表态,包容无限感情的颂语。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们回顾明清两代,则早有「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的风景。古代高僧有诗说:「动地惊天勤念佛,槌门打户劝修行。问渠因什么如此,只怕众生入火坑!」「阿弥陀佛」名号早普及于佛门与民间,并自宋代以来成为佛门共同持诵的佛号。但称诵「阿弥陀佛」名号,开始时所代表的仅是西方阿弥陀净土信仰。它是怎样由净土名号而成为整个佛门所共诵之名号的呢?这应当归功于中国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净土宗与佛门其它各宗的承嗣法脉不同。隋唐时代佛法大盛,开宗立派成一代之风,称「佛教八宗」。其它各宗师承明了,法脉分明,唯净土宗祖师之间难见直接承嗣关系,以至有「净土三流」之说。南宋石芝宗晓始列净土六祖之法讳,随后,志磐立净土七祖之名,明清之际则有八祖之说,清道光年间,又传出所谓净土十一祖,民国时代印光大师提出净土十二祖,后来,其门人又推崇印光大师为净土十三祖,成为通行的净土十三祖法统。统观近千年来,除石芝宗晓外,对净土师资图虽有多次更动,但无不以延寿为净土六祖,可见延寿大师的懿德范行已为净土宗门留下了最璀璨的一页。如果我们再细察史册,又会发现延寿本是禅宗五派之一法眼宗的嫡嗣,被尊为法眼宗三祖。
    那么,延寿大师何以身兼禅家法眼宗三祖及净土宗六祖呢?
    这是因为,延寿大师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禅净双修」为中国佛教作出了无量功德!
    先是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密宗,称为中国佛教八宗。它们都创立于隋唐,各具特色,高僧辈出,使唐代佛教大放异彩,达于鼎盛。而到了唐末,大体上只有禅宗及净土宗流行。于民间禅宗主张不立语言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净土法门只须口颂「阿弥陀佛」名号,即可罪灭心净,命终之后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这两宗简单易行,获得广大的信众,其它各宗则都相继衰落了。
    但在唐代,禅宗与净土宗之间却存在着相当的矛盾。净土宗说佛国在遥远的西方,而禅宗则说佛就在心内;净土宗凭仗他方(佛力)往生净土,禅宗却凭自心开悟成佛;在修行方法上,净土强调称名念佛,禅宗强调禅悟修行;净土宗严格区分世间(现实世界)与出世间(净土)的界限,欣取乐邦,厌舍世间秽土,禅宗则反对这种欣厌取舍,消除世间、出世间的界限,认为解脱不离世间;净土宗主张心境对峙,「能」念佛的心和「所」念之佛是二非一,称之为「能所宛然」,禅宗则根本不承认客观上的佛,只以明心为尊,见性为贵,要求心不着境,着境便失本来面目。诸如此类,这种分歧、矛盾一直延续到五代。
    然而究其实,禅净两家原本却有着共同之处。从根本上说,两家都追求成佛,目的一致;净土宗虽仗佛力往生,却也不无条件的,需自己「信愿行」,即也需自力精进,禅宗凭自心开悟,如有他力接引,岂不更好?念佛与修禅之法虽有不同,但念佛念到意马归槽,心猿入洞,我心佛心融而为一,说净是禅,也未尝不可;在对待世间的态度上,净土宗接受禅宗的批驳,极力消除世间、出世间的鸿沟,主张广结善缘,以求现世利益,逐渐向禅宗的入世精神靠近。可见,禅净两家根本目的相同,自力他力互补,修行方法相通,分歧遂渐接近。
    与净土宗相比,禅宗这时已显颓势。禅宗扫除一切繁琐的理论和实践,只重自心,在担水劈柴的日常生活中自求开悟。宗门大师留下的许多语录单刀直入,闪烁着智能的灵光,包含着深邃的哲理,充分表现出自尊自信。但禅宗的开悟其实不易,特别是当禅风大盛之后,修禅者品类不齐,许多禅师没有开悟,只学到禅家的皮毛,既不读经、也不坐禅,呵佛骂祖,胡言乱语,流于狂禅,由此而禅林日见冷落,而净土宗却日益兴盛发达。当此之时,吸收其它各宗的长处,尤其是兼修净土,成为禅宗发展延续的契机。这是当时禅宗一些有之士已经察觉到的。
    延寿大师以其渊博的学养,也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契机,他首先毅然打破门户之见,提倡禅教合一,特别是倡导禅净双修,并且身体力行。由于顺应了禅门发展的需要,故而登高一呼,天下风从。
    他所开创的禅净双修道路,影响深远。净土宗由此而在宋代普及于佛门,又深入于民间,至明清时期则真个「昼夜六时声不断,满门风送白莲香。」佛门几乎成了净土一宗的天下。而禅宗也由此打开了一条新路,随净土宗的普及也弘传开来,后人因延寿之功绩而奉之为净土宗六祖,他是当之无愧的。
    从儒生到库吏、镇将,而出家为僧,由禅宗的法眼宗三祖而为净土宗六祖,延寿走的是一条曲折而丰富多彩的道路。这位佛门大德悲天悯人的慈悲情怀正泽被今人,开启智能,净化人心。
    
    --------------------------------------------------------------------------------
    
    一瓣心香缅圣德
    孩提时随母亲到庙里进香,跪在母亲身边嗅着浓浓的香烛味,觉得比什么味都好闻,成年后每闻到这香烛味,都对我有种镇定安神的作用;初中时,每天上学要路过一座寺门紧闭的庙宇,一次傍晚放学,正好寺门微启,我偷偷溜进去,乱走,大殿里的金身千手观音是那样地震骇了我,此后好多天不敢单独从寺门走过;大学时期,到五台县参加「小四清」,在长城岭边的小山村卢家庄一所残破的小庙里,见到一位孤寂的老人,他住处简陋,衣着寒酸,却神态安详,和我们淡淡地答应几句,竟使我没来由地想起「雍容」这个词。后来村民们悄悄地告诉我,那是三喇嘛。那奇特的「雍容」相至今还印在脑中;八十年代初,由大同乘车赴五台山,经雁门关时出车祸,连人带车摔下七十米,竟然毫发未损。事后同事们笑说,因为我是研究佛教的……。
    这些算不算与佛门的缘分,我说不清。素未谋面的言生居士命我在后记里说说与佛教的缘分,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说真正与佛教结缘,大约是攻中国古典文学的时候了。研究中,我发现文史哲中的「哲」其实许多就是佛学问题,不懂佛学很难作到「文史哲不分家」,也很难完全掌握古典文学。七十年代末,我与外子前往五台山考察。当时由于杨林街上菩萨顶无路可循,由破败的园照寺手足并用攀援而上,才到达真容院。站在真容院山门前,灵鹫峰、台怀镇及四围山色尽收眼底,当时还没有那道照壁,一百○八级台阶也多处坍塌,但那历劫后苍然屹立的佛门胜地却令我心神震撼,感动莫名!
    所谓「缘分」,因缘也。据《维摩诘经.佛国品》鸠摩罗什注「力强为因,力弱为缘」。《俱舍论》卷六说:「因缘合,诸法即生。」《杂阿含经》卷十二论缘起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万事万物有因即有果,有时受其「果」,当初必有「因」的自作。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便努力去作,诸事随缘。大概也属「已户不失,未作不得」吧。机缘巧合,便有了写作《永明延寿大师传》的殊胜因缘。
    文学是写人的,小说是写人的性格发展历史的,用小说体写佛门大师,我觉得就应用人、人生的真实场景去反映高僧平凡而又卓越的人生。写古人传记,无不表达着写作者对所传人物的理解。因而,我一方面用「心」去体悟延寿少年献赋、青年为吏、中年出家,终为高僧的人生历程。一方面以入世之眼试图诠释这一连串因果链──两代吴越国王对于延寿,特赦其罪于前,又专请督造两大工程(重建灵隐寺、建造六和塔)、主持永明寺于后。依佛法:「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大千世界,森罗万象,无一不是因缘和合而生,况且一因而不能生果,延寿大师所成所就,不又当归于「缘」吗?现代佛门大师提倡人间佛教。佛教本就在人间,佛教徒们用一颗悲天悯人的慈悲心,出世而又入世,有时表面上看近似神迹,在它的背后却饱含着鲜活丰厚的社会、人生内容。这,便是我的理解。
    古代大德以法施于我辈今人,我们仅奉这一瓣心香,以表达对古圣大德的追思与缅怀。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09 23:32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