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报
一位20多岁参加农村教育工作,有着23年教龄的老代课教师,见证了农村教育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如今却被“调整”出学校大门,处境十分艰难。
3月底,63岁的杨发维来信向本报反映了自己的困境,本报记者随即展开了相关调查。
“三进三出”
杨发维是湖北省监利县柘木乡长江村人。从1959年参加工作以来,随着不断的改革,他遭遇了“三进三出”。
1959年,他开始在柘木乡长江村小学任教。按当时的招录规定和身份界定,他还是一名公办教师,此为他“一进”教育界。1962年,国家整顿农村教师队伍,由于资历较浅,杨发维被精简下放,回家务农,此为他“一出”教育界。
1964年,杨发维再度任教,这是他“二进”,身份却变为民办教师。1966年由于村、校合并需精简人员,杨发维再度离开学校,此为他的“二出”。
1986年,由于长江村和邻村合并新建校舍,大力推进“扫盲”、“普九”等项工作,杨发维第三次进入教育界,身份仍是民办教师。2000年监利县整顿民师,由于乡教育组通知失误,致使他未能准时参加7月20日的民转公考试,而被末位淘汰,清出民师队伍,成为一名没有编制的返聘代课教师,与其他同等资历却已转正的教师月收入相差1000多元,此为他的“三出”。
“红卡”民师
据记者调查,杨发维曾先后两次参加了监利师范语文、数学函授学习,并于1996年取得了结业证书,还先后获得了教师专业语音、基本功聘任等证和小教一级职称。
凭着自己的勤奋刻苦,1995年7月,杨发维又取得了“湖北省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从1987年起,他一直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先后任副校长、校长。
杨发维向记者回忆起从教的艰难,声音有些激动:“我三进教育界,第一次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吃野菜、荷叶梗坚持教书。那时上级抓学生到校率抓得紧,教师几乎每天都要家访一两次,假期里还要支农。第二次正是过渡时期,我们白手起家,民师的工资是拿工分,当时没有办公经费,我们只好发动学生捡破烂卖点钱做办公开支。第三次是1986年,我村和邻村合并新建校舍,我再度进校,从1987年起任副校长,1988年任校长。我校的扫盲、普九等项工作均在全乡名列前茅。”
对于杨发维的工作情况,记者在对柘木乡文教助理龚友福的采访中得到证实。龚友福进而特别提到,杨发维在2000年应考时尚属于“红卡”民师,不是“绿卡”民师。
那么,何谓“红卡”、“绿卡”呢?
据龚友福说:“凡1980年以前任教、取得了教材教法合格证(简称为双教证)和专业合格证的,由荆州市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绿卡’,其余的由监利县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红卡’。杨发维要么证件不全,要么教龄没有连续,虽然任教时间较早,也没用。”
对此,杨发维解释说,双教证考试是在1985年举办的,而自己却是在1986年第三次参加教育工作的,没有赶上。“其实,‘红卡’、‘绿卡’这两种民师的待遇差不多,都得参加2000年的民转公考试,不合格都要淘汰。”他补充说。
考试被误
杨发维告诉记者,他就是没赶上2000年县里整顿民师的考试而被“淘汰”的——
当时,乡通知7月20日参加民师考试,而有关领导并没有当面传达,却要让杨发维刚上初一的孙女转告,说是到柘木中学开会。
“那天天气不好,等我赶到薛潭学区,所有车辆全部走完。幸好搭上一位乡领导的便车才赶到柘木中学考场,但语文考试已经只剩十几分钟了。这个情况乡教育组所有领导都知道。”杨老师愤愤地说。
事后,他曾找过乡教育组领导王某,但得到的解释是:这次定校减员是政府行为,爱莫能助。
“就这样,我20多年的粉笔沉积被一纸试卷擦得干干净净,由红卡民师变成了返聘老师。”杨老师很激动。
目前,尽管杨老师已成为柘木乡长江村小学的返聘教师,主教一二年级的数学课,并兼任校长,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但每月320元的收入让年过花甲的他度日艰难。
当记者问及“监利县整顿民师、实行末位淘汰是不是想用大中专毕业生替换代课教师”时,杨无奈地笑答:“谁愿意来我们这里呢?”
记者点评
多一些关爱与理解
杨发维的故事,也许正是不少老代课教师的一个缩影。
最近,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截止2005年,全国共有代课教师44.8万人。而他们正在等待被当地教育部门“清退”。
据了解,代课教师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在那里,很难招收到正规的大中专毕业生,代课教师往往承担起教学主力的重任。但是,他们并不能享受到编制内公办教师的待遇。
尤其是那些从教二十多年的中老年代课教师,他们获得过相关教学证书,不少还有中级职称,有些还曾获奖,而月工资只有一百到几百元不等。他们为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们又是一个在教育体制的边缘、处于弱势的群体。
尽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代课教师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这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国家教育进步的标志,但是,在解决涉及代课教师的问题时,既要把握政策、严格规范操作程序,更要考虑到代课教师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现状。多年来,是他们苦苦支撑起了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对他们应多一份关爱,多一些理解,不伤害他们的情感和利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秉承这种理念,应让更多的像杨发维这样的老代课教师,不会为自己将青春和汗水奉献给教育事业而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