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的一个朋友A被我的另一个朋友B烦了个半死。事情是这样的,A和B都学金融相关的专业,A在一个经济报社做市场分析,B正在准备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我和她们分别是好友,就介绍她们认识互通有无。结果A被B烦了个半死。
A说:“我的天呢……为什么现在沪市究竟有多少家上市公司这样的问题都要来问我呀……”
倒不是A不愿意回答,只是B写的是论文,这点调查研究的精神头都没有,那读这个硕士学位做甚?再说A即便是提供了一个数字给B做答案,那B要不要复查一遍呢?对于对方提供的数据,不做复查就落笔,实在是有失学问严谨的态度。既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自己查资料呢。手里掌握的是一手资料,多靠谱啊。这小B也太懒了!
不过,小B也够难的,辛苦读了3年研究生,临毕业工作问题还没有着落,现在一边准备继续考博士,一边还在撒工作那张网,这一头还要写论文。读了这么多年书,对自己有点期望值还是可以理解的,薪水,户口,这些要是都不能解决,当时决定攻硕的理性分析,不都泡汤了么?
“啊?理性分析?当时她选择直升本校的硕士就不理性!”A反驳我,“现在的孩子可大都不是冲着学术读的研。算笔账吧,以B那一年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年薪30000来算,她读三年硕士的经济成本就将近10万啊,这还没算她要是第一次没考上,接二连三地考几次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大家都不傻,都会知道大学毕业以后不工作的代价,金钱还不算什么,时间可是大头。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毕业以后能有更好的发展,能拿更多钞票?当然,要有好的结果,就得上一个好的学校好的专业,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跨专业跨学校。如果一个研究生毕业以后年薪能达到60000,那这些辛苦也算值了。”
难怪小B还准备读博,看来要是找不到年薪60000的工作,她就继续念书,以期拿到比60000还多的年薪,把这几年的青春一口气全补回来。
可是,市场总是在变化的。当年她毕业的时候没有参加工作,没准真能拿到30000的年薪。可她一方面想要得更多,一方面找工作也不是太顺利,于是就直接升了本校的研究生。说实话,她就读的那所学校也不是所谓牛校,说句不客气的,研究生比本科生还不值钱。要不怎么投了这么多投行、四大都无疾而终呢。小B似乎现在意识到这一点了,打了飞的去投考南方一所这专业的牛校的博士,上帝保佑她能顺利吧。
可两年以后呢?越专业的人才,就业面可越窄。小B一点社会经验也没有,20多年如一日的校园生活,也不晓得能给她带来什么就业优势。博士帽底下的脑子可还混沌着呢……不晓得博士论文的数据还要人帮着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