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礼记·射义》
也许我们遗忘了这样的时代:当英勇的华夏武士们在黄沙千里的战场上浴血鏖战,以强弓劲弩捍卫着华夏民族的骄傲与尊严的时候,同样阳刚的儒子们在桃花夭夭的家园中揖让而升、挟弓并立,耳畔是《驺虞》匀和有力的鼓点,前方是30丈之外的箭侯,身边是一册昭示射义的《礼记》。儒子们舒展衣袖,引弓而发,长箭刺破历史,呼啸而来......
那是一个文人投笔即能从戎、儒生不是懦夫的雄健时代。刚毅、优雅、仁德、礼让,冷兵器时代的残酷战争工具,被我们的祖先射向了溃逃的敌人,也射向了华夏民族的内心。有道德的教化、有礼乐的熏陶、有体育的锤炼、有竞争的引导......华夏射礼,倾注了数千年华夏礼乐文明内涵的真正的“弓道”。
丙戌年三月十二,2006年4月9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诸子百家园。
神秘的华夏“六艺”之一,射礼,在消失了数百年之后,再现公众视野。这不是单纯的表演和展示,它预示着,从今天起,射礼,重新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立德正己的常习礼仪的时代就要开始了。
本次人大射礼,以乡射为底本,依据条件而增减损益。毕竟,华夏儿女有数百年没有抚摸过祖先留下的弓箭了,艰辛的准备,笨拙的尝试,但是,我们的心意是真诚的,复兴的愿望是坚定的。射礼,必将与华夏衣冠礼乐文明的复兴一起,重新回归我们历久弥新的伟大华夏。
在本次乡射礼之后,我们将适时策划组织更易实现的实践型射礼的研习活动,全面实践各种类型的射礼复兴方案,欢迎广大网友关注并积极参与,让我们一起,共同继承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共同探求复兴射礼的有效道路。
人大诸子百家园射礼
参礼者步入校园,射礼就要开始了。
射礼现场,行礼前自由练习。射礼本为所谓的“阳礼”,不允许女子参加,但是我们认为,复兴不是复古,女孩子也可以参与这样有益的传统礼仪和人文体育活动。
英姿飒爽的汉家姑娘
这就是射礼举行的地方,中国人民大学诸子百家园。从名字到环境,都很适合儒家“六艺”之一射礼的研习
|
射礼要求行礼者,需内志正、外体直。虽还未引弓,但比试其实已经开始了。
在射前的饮酒礼和第三番射的环节,需要乐工演奏诗经音乐。出任乐工的同学,虽然条件简陋,但也一丝不苟
射礼重现华夏,引来众多年轻的同学和媒体记者好奇的目光。我们相信,若干年后,许多人都会把射礼作为一种常习常新的民族礼仪。
宾至。相揖而入。然后参礼者行献、酢、酬的饮酒礼。此处取其意,代以茶。
获者倚旌示意之后,司射做示范,称为“诱射”。笑非或许是连日劳累加之紧张,首箭脱落未能射出。但是没有关系,调整了一下情绪,第二箭顺利射向侯(靶)位。
射礼需进行三番射,一番射为习射不计成绩,二番射即正式比赛,三番射在此基础上伴以音乐,要求射者必须依节奏比射。射者两人一组为耦,分别称上耦、次耦、下耦。每人每轮需射出四支箭。下图为上耦两位男生。左为上射、右为下射。很可惜,毕竟华夏男子近千年儒弱,两位男生首轮未能射中。这也就更加说明了射礼研习的重要。
次耦
次耦的上射,来自人大的女孩徐怡平是第一个将箭射中靶位的射手。
下耦
二三番射时,主与宾也组合成耦参加比赛,称为主宾耦。
在乐工奏出的《采蘩》的音乐节奏中,射礼进入了第三番射的高潮。
射礼各番射的过程中,有严谨细致的礼节。射手、耦与耦,耦与宾主,都需彼此敬让。所谓“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射礼倡导人格塑造和人的精神的文明:讲究谦和、礼让、庄重,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重视人的道德自省。射礼本质上是一种健康道德的巧妙导引方式,是华夏先民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的珍贵的人文实践成果。
二三番射,败者喝罚酒。意在促进对自身技能、德行的反思与内省。比赛结束,是射礼的尾声,旅酬。取其义,参礼者相互敬茶。至此,射礼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