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启动“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宣传月”。本届活动以“未保同行,你我守护”为主题,倡导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社会组织等积极践行儿童保护工作。
过去一年,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的一年,也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各项法律法规、办法及通知颁布实施,儿童福利和保护工作持续发展并向专业化推进的一年。
民政部儿童福利司副司长赵泳指出,一年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家庭保护令、督促监护令、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禁止未成年人直播打赏等配套措施有效实施。未成年人网络治理取得成效,网上饭圈、未成年人参加选秀节目等乱象得到较好遏制。儿童福利事业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体制和转型创新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开,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络逐步构建,各地新设独立编制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乡镇街道未保工作站建设快速推进。全国5.5万名儿童督导员、66.7万名村居儿童主任,坚守在关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倡导提高儿童福利和保护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他表示,儿童福利和保护的专业化重点体现在工作队伍上,尤其需要县级未保中心工作人员、乡镇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等一线儿童工作者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政府的引领倡导下,积极探索开展系统性、多类型的培训项目,同时积极动员专家学者和民间爱心人士的参与。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张柳表示,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一年来,整体呈现出的3个突出特点: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化进程全面提速、儿童发展全方位纳入政府规划以及基层儿童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工作重点。
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六大保护”来看,均有显著进展。
在政府保护方面,国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工作协调机制实现全覆盖;民政部门牵头的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活动有序推进,广东、江苏、云南等10余个省份都已启动了评定工作;儿童福利财政投入进一步增加,2020年我国儿童福利财政支出达到历史最高值68.2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4.3亿元,此外儿童福利机构全面优化转型;江西、广西、浙江、安徽等地都制定了“十四五”时期儿童福利保护专项规划;残障儿童康复救助进一步落实“应救尽救”。
在家庭保护方面,以儿童家庭为中心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出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通过法律支持家长为儿童健康成长而教,传统的“家事”上升成为重要“国事”;加强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探索对依法收养孤残儿童、非生父母履行监护权的家庭实施公共服务优惠政策。
在学校保护方面,去年7月出台的双减政策开启了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协同治理的新时代;2021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达24.5万所,中央财政在学前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达到了198.4亿元,学前教育向着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方向发展;引入专业力量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此外,推进学校的社会工作发展,整合资源,防止校园欺凌和暴力伤害。
在社会保护方面,66.7万名儿童主任成为基层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重要的队伍;儿童工作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化取得重要事务进展,例如,河南省漯河市率先创建了儿童社工培养基地;社会力量参与儿童大病医疗救助和乡村儿童的发展,2021年,中央彩票金有3.29亿元被用于大病儿童救助,还有以中国扶贫基金会“童伴妈妈”项目为代表的大量公益项目扎根农村;社会力量促进0-3岁婴幼儿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发展托育服务已被纳入“十四五”规划,多地已制定了示范城市创建方案;健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慈善行为导向机制。
在司法保护方面,强制报告制度实施以来,2800多起隐蔽性高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被举报;最高检察院联合全国妇联、关工委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上海、云南、宁夏等多地正在建立儿童遭受性侵和暴力案件一站式取证保护机制;司法系统在进一步开展对于涉及未成年人案件的综合审判改革。
在网络保护方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入法以来,平台治理、信息管理以及软件管理等得到了一定的优化;目前我国正在推动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此外,将推动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四川等地已经将其纳入到了“十四五”规划的服务清单当中。
“保护好每一名儿童,让儿童共享发展成果,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张柳说。
展望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她认为,为建立与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未成年人保护制度体系,要实现“七个化”:普惠化、法制化、均等化、便捷化、社区化、专业化、智慧化。(光明网记者 钟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