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社交平台看到篇满是争议的帖子。
大致内容是博主因不满公司一同事身上的烟味而吐槽。
博主称该同事在上午和下午工作时段经常下楼吸烟,因为其工位离自己较近,自己可以清楚的闻到他身上的烟味,所以很是苦恼和烦躁。
来源:图怪兽
本以为评论区会对博主的遭遇表示同情,或给她出点靠谱的建议。
没想到,不少网友都觉得是博主小题大做了:
“他有没在室内吸烟,管太多了吧。”
“人家下楼吸烟,也没让你吸‘二手烟’知足吧。”
“有点矫情了,当你同事也挺心累。”
......
这位同事的确没有在室内吸烟,也没有让博主吸入二手烟,但不吸入二手烟就代表没有伤害发生吗?
放眼身边,好像很多人都给予了这个问题肯定回答。
在社会各方高强度的宣传下,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一手烟和二手烟的危害,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只要吸烟他们大多都会避开人群。
以为这样就避开了问题,以为这样就做到了万无一失。
殊不知,只要吸烟,对旁人来说,除了二手烟,还有种可怕的污染方式——三手烟。
来源:徐汇卫生健康
听到这,可能又有人疑惑了:不是说二手烟危害性大嘛,怎么又冒出来个“三手烟”?
其实,三手烟来源于二手烟,因此它的危险系数一点也不亚于二手烟。
我们都知道,二手烟是由侧流烟和主流烟两种烟雾混合而成,而三手烟则是指附着在衣服、墙壁、地毯、家具甚至头发和皮肤等表面的残留烟草烟雾。
在接触到物体上后,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渗入到地板和墙壁中,很难清除和清洁。
来源: 医瘤课堂
更为可怕的是,渗入物体中的三手烟还会重新散发到空气中,与氧化剂反应和其他化合物产生二次污染物。
有研究表明,三手烟所含有毒成分包括氢氰酸、丁烷、甲苯、砷、铅、一氧化碳以及超过十种高度致癌的化合物。
由此可见,二手烟和三手烟在危害性上可以说旗鼓相当,但在预防上三手烟要比二手烟困难得多。
来源:图怪兽
面对二手烟问题,只要时刻保持警惕意识,吸烟者在吸烟时远离人群,或旁人在发现周围有人吸烟后迅速躲开即可。
但三手烟却不是想躲就能躲开的,当吸烟者吸烟结束返回,其身上的带有的烟味将弥漫周边。
而与其共处一个密闭空间者往往受条件限制,无法长时间保持与其距离,这些空间除了我们都知晓的办公场所、酒店客房,网约/出租车(以下统称出租车)近来也成为重灾区。
虽然出租车内禁止吸烟在国家政策法规上早有行动,大部分乘客也不会在乘车吸烟,但部分烟民乘客和司机身上所携带烟味不可小觑。
加之出租车本身空间就小,一旦有三手烟,表现将更为明显,可迫于通勤或其他出行需求,大多数人也只能默默忍受这份“毒气”。
来源:小红书截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吸烟者身上的烟味渐淡,三手烟之毒也不会随之消失,就如上文所说其在渗入物体后很难被清除,同时也有数据表明其带来的威胁将长达数月。
在此期间,就算不与吸烟者同时共处,就算嗅觉无法感知烟味,只是单纯呆在吸烟者长期活动的密闭空间内,渗附在物体中的三手烟也会通过呼吸、皮肤被人体吸收。
来源:新手妈妈秒知道
如此环境下,婴幼儿无疑是最脆弱的群体,长时间爬动的他们会接触到更多被污染的物体,加之免疫系统较弱,更易受到三手烟的危害。
相关研究指出,长期生活在三手烟环境中的婴儿,其尿液中验出尼古丁的代谢物可丁宁,其含量是一般婴儿的 5.58 倍。
这些有害物质进入他们身体后,除了引发呼吸系统问题,还会对儿童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造成不小伤害。
来源:中国交通广播微博
目前,关于三手烟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还存在一定争议,就如文章开头那位发吐槽贴的博主所遇到的情况一样,得不到广泛理解和高度重视。
而这些,也恰恰说明了当前防治三手烟的关键与紧迫。
三手烟虽然难防,但并不是拿它没有一点儿办法,除了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制定相应的防治举措外,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措施,尽量减少其对身体的伤害:
1. 开窗通风
每日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让三手烟的有害物质尽快排出室外。
2. 清洁环境
使用湿布擦拭桌面、地板、墙壁等,减少三手烟的残留;
定期清洗窗帘、沙发套、衣物、被褥等容易吸附有害物质的物品;
若难以清洗的物品吸附了大量三手烟,如地毯、床垫等,则建议更换。
来源:图怪兽
3. 保持卫生
吸烟者要勤换衣物,并注重衣物的清洗力度;
非吸烟者外出回家后也要及时更换外衣,避免将三手烟带入室内;
在三手烟的环境下,要坚持佩戴医用口罩或N95口罩,减少有害物质的吸入。
4. 其他措施
可在室内适当摆放绿植,或在必要时使用空气净化器;
饮食上多吃富含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适当喝些绿茶,有助于清除烟进入人体后产生的自由基,减少伤害。
来源:图怪兽
据《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显示,我国吸烟人群超 3 亿,遭受二手烟危害的人群约 7.4 亿,困于三手烟的人群更是无法统计。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烟草每年使全球 800 多万人失去生命。
今天我们谈论三手烟,其实无论是一手烟、二手烟还是三手烟,只要是吸烟,就会影响自己、伤害他人。
这一点,是早已被科学验证的事实,容不得一丝反驳。
所以——
若你自己是吸烟者,请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尽早戒烟。
若你身边有老烟民,请将本文分享给 TA,为自己、为孩子、为他人的健康,尽早戒烟。
若你周边无人吸烟,也希望你不要大意,在公共场所多加注意,保护好自己......
公益中国,从我心做起。
公益中国网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大公益范畴各类公益事件,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公益网站:http://www.pubchn.com/ E-mail:pubchn@mmia.com
文章转载自公益中国网:http://www.pubchn.com/special/show.php?itemid=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