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介绍

“12岁od,10t够吗?” 、“你也是od吗?o的是S片吗?”、 “o多了冲到急诊室,医生差点给我洗胃”……
 
这样的对话,你是不是根本看不懂?这是悄悄在青少年之间流行起来的“病友圈”和“嗑药文化圈”的暗语。
 
这些令普通人一头雾水的“黑话”背后,隐藏的是青少年滥用药品的秘密。
 
青少年通过QQ群、贴吧、游戏、短视频平台等进行暗语交流、买卖,为了防止被监护人发现异常,还衍生出了一套完整的“嗑药攻略”。
 
图片 2

来源:视觉志

1

今年6月,黑龙江安达市青肯泡乡14岁初中生小聪(化名),在课堂上吞下30片处方药卡马西平后,突然晕迷。好在送医及时,经过ICU近47小时的抢救,才捡回了一条命。

图片1

来源:新黄河

卡马西平是精神类的处方药,主要用于治疗癫痫,预防或治疗躁郁症等。

而小聪妈妈表示孩子并没有癫痫疾病,也没有抑郁倾向,更没开过相关处方。

那小聪为什么要吃这些药呢?药又从何而来?

小聪称,这药吃了“能致幻,放松心情”,他之前还吃过几次右美沙芬,两种药效果差不多,都是在当地药店随手购买的,也不需要处方和身份证。

未成年人、处方药、ICU……这些原本互不相干的名词,却因为青少年的猎奇心理和药店的违规售卖,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差点酿成一个家庭的悲剧。

2

也许是吃几片就能逃离现实烦恼,让自己快乐起来的诱惑;

也许是出于对朋友们“嗑药”后“天旋地转”世界的好奇;

也许是只要吃了它,就是“气质男人/气质女人”的向往;

也许不吃就是玩不起、不合群,怕被孤立的胆怯……

起初,小剂量“嗑药”只是释放压力的工具,这只是沉沦的开始。



来源:nobillsss

随着依赖加重,出现幻觉乃至实施犯罪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再继续加大剂量,可导致心肌损失、精神障碍、心脏骤停、攻击性行为和急性中毒致死。

2019年,黑龙江哈尔滨一名15岁中学生,因猎奇服用一整瓶100片装的卡马西平而休克,好在及时发现,才抢救过来。

而且,一旦没钱买药,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丧失理智的事情。

曾经靠“大力出奇迹”红遍网络的大力哥,就是药物上瘾大军中的一员。

不仅原本富庶的家,因他长达10年的“止咳水”生涯,而掏空家底,他甚至还走上了抢劫的道路。

图片 3

来源:采访视频

3

由于很多青少年滥用药物,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于相关药的管控再升级。

以小聪提到的右美沙芬为例,7月1日起,右美沙芬等药品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规定强调,禁止超剂量、无处方或是向未成年人销售第二类精神药品。

图片 4

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然而,右美沙芬等需要严格管制的处方药——像小聪一样的青少年,仍然可以在没有处方,也没有出示身份信息的情况下顺利,轻易违规买到。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药品销售渠道的管理,对于那些违规销售处方药的药店和网络平台依法追究责任,并加强监管力度,确保药品市场的安全和规范。

一边是管理的层层加码,一边是药店的我行我素和青少年的敢想敢为。

也许滥用药物的核心,不在药,而在人。那些有着大好未来的青少年,为什么非嗑药不可?

不难发现,很多滥用药物的年轻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痛苦。青春期的焦虑,压力山大的学业压力,处理不了好的人际关系,和父母无法调和的矛盾……

而当种种压力和痛苦袭来的时候,他们得不到父母、老师和朋友的理解与支持,进而演变成沉迷游戏、赌博,甚至求助于药品。

图片 6

来源:视觉志

视觉志采访过一位名叫灵灵的小姑娘,父母并不理解她抑郁症的痛苦,父亲说她不坚强,母亲说她玻璃心。在家庭里,她找不到任何认同和理解。

长期在不被认可的环境中成长,灵灵难以体会到自我价值。

虽然知道滥用药物贻害无穷,但是小聪、灵灵这样的青少年普遍心态是:现在什么能让我快乐,那我就用,他们没有未来,只有眼下。独自陷入情绪时,就会服药。
下载_看图王

来源:南京禁毒

还有的年轻人并不完全知晓滥用药物的危害。

多年禁毒宣传后,很多人都知道海洛因、冰毒不能碰,但对一些药物滥用的危害了解不多。

有的父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孩子在大把大把吃止咳药,就是发现了也不会把孩子和吸毒联系在一起。

而一些青少年同样对传统毒品有一定认知,但他们普遍认为相关药品没毒品那么大的危害。

药与毒,往往只有剂量的差别,使用得当就是“药”,非医疗目的滥用就是“毒”,加大对滥用药物的危害的宣传至关重要。



来源:视觉江苏

药物滥用与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以及个人身心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相关。

“药瘾”易除,“心瘾”难消,如果只是简单的药品管制恐怕治标不治本。

要真正消除“病根”,从根本上拯救成瘾的青少年,就要让他们的精神痛苦能够被看见,让他们得到关心和理解,而不是陷入一个人品尝痛苦的孤独境地,甚至居高临下地擅自以为“年少不知愁滋味”。

与管制相比,唯有爱是隔绝痛苦最好的藩篱。

孩子,其实,你从来都不必独自面对一切。


文章转载自公益中国网:http://www.pubchn.com/special/show.php?itemid=363

图片已注明出处,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图片报道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