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小红书
点点微光照亮未来之路
2013年,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朱少鹏参加了学校的暑期“西部行”支教活动,奔赴甘肃裴家营镇中心小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
来源:小红书
他出生于甘肃平凉市泾川县四坡村,没有人比他更理解走出大山的究竟有多不容易。
“我希望给那里的学生带去一些外界的信息,用自己微弱的光为更多孩子照亮未来的路。”
刚到支教地时,孩子们早已等候多时,他们帮着朱少鹏一行支教老师拎行李、拉箱子,老师们很快也被学生们的热情感染了。
在学校,朱少鹏班主任,兼职教美术课和语文课。
在上美术课的过程中,他发现许多孩子不敢动手尝试。于是,就鼓励孩子们跟着他画,不管画的好或者坏,都会夸奖他们,孩子们越来越大,敢于尝试了。
教学之余,朱少鹏常常到学生家里家访,这始于他来支教时的一点“私心”。
对他来说,孩子求学的过程中,家人的支持至关重要,他希望用自己的切身经历,一点点地改变那些不愿孩子求学家长的观念。
不仅如此,朱少鹏还在培养孩子们的美育,他常常用自己的学习经历,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未来的样子,鼓励他们走出去看看。
时至今日,当年小云跟着支教老师学唱《Yesterday Once More》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我们英语不太好,单词不会读,但当全班一起听这首歌的时候,心里突然有种下一颗种子的感觉。
从那时开始,我就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它应该是广阔的、浪漫的、色彩斑斓的。
我觉得支教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变得敢于想象,我试图去触碰看上去遥不可及的世界,然后我真的从那时那地出发,一步一步走向未来。”
来源:小红书
一个月的时间,朱少鹏很快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了备受欢迎的“孩子王”。
“我记得当时有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一下课就跑到我这,抓着我的衣襟,一直跟在我身后,上课了也不愿意回去。”朱少鹏笑着说。
在支教结束临别时,孩子们在黑板上写满给支教老师们的话。
来源:小红书
这段支教经历,同样治愈了朱少鹏自己,他看到自己十年前种下的大学梦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说不出有多高兴,同时,也感觉自己被这些孩子们反向教育了。
“他们使我变得更有信心,更加地热爱生活,最重要的是打开了自己被考题书海尘封已久的心,真切地感受到纯粹的爱,也让我变得更会爱。”
他不仅坚持支教,2014年去龙岩的一所山区小学支教,2016年毕业后也积极参加支教活动。
他至今还存着支教时拍的400多张照片,记得教过的每一位学生,即使十年后的今天再翻开照片,还是能准确叫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
来源:小红书
朱少鹏借此机会,和小云约定在北京见一面。
喜讯还不止于此,还有几名小云的同学也联系上了朱少鹏,他们有的还在读书,有的已经走上工作岗位。
“看着他们循着自己的人生轨迹大步流星,按照自己的想法在生活时,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播撒下爱与梦想的种子
这是一个跨越山海、超越时间的暖心故事。
十年前,大一学生朱少鹏不远千里奔赴甘肃支教,尽己所能带去世界的缤纷,播撒爱与梦想的种子。
十年后,当初小小的种子,在时间的催化下,已然悄悄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支教一方,花开一片。支教让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从此有了交集,成为彼此青春的见证者,而我们是他们幸福的见证者。
正如小云在帖子里写道:“我一路遇见的所有老师精心照顾一颗小小的种子,浇水施肥,所以我才能生根发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感谢每位曾经、正在或是未来会去支教的朋友。”
来源:小红书
人们常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其实,朱少鹏在小云家乡的支教时间并不长,但他们的到来,守护大山里的星光,让山区的孩子看到了未来更多的可能,点亮了他们的人生梦想,激励着他们朝着自己的未来一步一步迈进。
朱少鹏只是中国千千万万支教群体中的一员。
他当年参加的暑期“西部行”支教活动,成立18年来,参与支教的大学生1000余人,共计影响了1万多名西部地区的孩子。
让心靠近,让爱传递,这或许就是支教的魅力所在,也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公益中国网在此衷心地祝福,每一位支教的灵魂工程师,那个为此而一直保留着的电话号码,能够响起期待的铃声。
也希望那些曾经在心中被种下“走出去”种子的小朋友,在成为大朋友后,还能不忘来时路,薪火永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