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介绍
14-30-43-89-136072
 
妇女节来近,各品牌营销也随之拉开帷幕。
 
为了打响这场硬仗,商家们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
 
商品页面介绍、推广海报、回馈短信......形式百花齐放,可当“女神”二字直冲眼帘时,毫无疑问都注定了这场营销的失败。
 
图片1
 
不知从何时起,名为妇女节的日子,妇女反而习惯了“隐身”。
 
或是因为“妇”字刻板印象中的老态。
 
古汉语中已婚为妇,未婚为女的说法,让很多未婚女性不愿被归至“妇”字行列。
 
又或是因为“妇”字在封建时期延伸出的贬义。
 
如“长舌妇”“妇人之见”“妇人之仁”......甚至某些名著中也写有对妇人的羞辱。
 
于是,妇女节开始走向“神化”。
 
这里的“神”无非是一种对身材形象的夸赞。
 
虽内涵浅显,但与以往“妇女”之称相比,女神如自带光芒一般存在,在这束光的吸引下,不少人习惯了以“女神”自称,不少商家也投其所好般以此刺激女性消费。
 
这种看似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氛围,实际真的合理吗?
 
距离中国首度公开三八妇女的1924已有99年,近百年时间,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但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路。
 
图片2
 
20世纪初,西方各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经济扩张阶段,恶劣的工作条件和廉价的薪资使得各类抗议和罢工活动此起彼伏。
 
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制衣和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抗议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薪;1859年,她们又组织了第一个工会。
 
在此后的几年里,每年3月8日都会进行游行活动,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她们为女性权益奔走呐喊。
 
她们要求缩短工时提高报酬,她们要求不能雇佣童工,她们提出“面包和玫瑰”的口号......
 
1910年8月,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第二次社会主义者妇女大会上,3月8日被定为“国际妇女节”。
 
这个节日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妇女为争取自由平等所进行的斗争十分漫长,是因为它打破了性别偏见的桎梏,挣脱了长期以来的脖颈枷锁。
 
图片3
 
而今天被热捧的“女神”,她们拥有与生俱来的光环,压根不用吃苦、抗争。
 
女性力量得以凸显、妇女被历史铭记、妇女撑起半边天......这些靠的是一群积极追求平等权利的劳动妇女,她们肉体凡胎,没有“神”的光环。
 
但我们应该记住,记住这些曾推动时代车轮前进的劳动妇女。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女性权益保障的道路于今天而言,依旧任重道远。
 
图片4
 
这几天,有博主在短视频平台晒出自己中科院博士毕业的视频,视频画面中,博主身穿红袍笑容灿烂,俨然一位智慧与美貌兼具的高知女性形象。
 
本以为评论区会写满赞美,不成想点开却是:
 
“真有这么漂亮的博士?”
 
“中科院博士很水很水,多少博士论文经得起复查......”
 
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女性的优秀往往伴随着质疑,在学业事业上出类拔萃,会被揣测有不为人知的内幕,可如若混得不好,直接就进入群嘲阶段:“女孩就是不行。”
 
看似平权的时代,人们对女性的恶意其实依旧无处不在。
 
穿短裙成为“活该被骚扰”的理由;
 
纹身染发就是不良少女的标签;
 
素颜出镜被嘲长相丑陋......
 
当一系列揣测接踵而至,不管多独立智慧的女性,都或多或少承受着性别的压力。
 
一句立足偏见、刻意迎合“女神”,不仅无法助力女性与性别斗争,反而会阻碍社会进步和女性平权的推进。
 
二百余年前,巴黎妇女高呼“自由,平等,友爱”,走上凡尔赛的街头争取选举权。
 
百年间女性的呐喊从未中断,声音传送到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我们聆听着前辈的故事,要承接起劳动妇女伟大力量,在繁杂的信息网络中淡化非黑即白的极端效应。
 
无论是学有所成,还是遗憾青春;无论是志在远方,还是安居一隅,都不要听从世俗的闲言,世界很大,你有做自己的自由,过你认为值得的一生。
 
图片5
 
新华字典中,妇女的定义是成年女子的统称。
 
司法解释里,14岁以上的女性均被称为妇女。
 
妇女,从不是一个年龄段群体;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你我她,只有正视妇女,正视妇女节,才是真正的致敬女性力量。
 
    
  
     
 
 
     
 
 
 
图片报道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