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研究公益经济学?第一届公益经济学研讨会举办
2021-12-31新浪公益
       伴随着公益行业的快速发展,公益学学科的建设日益凸显重要性。为完善公益学的学科定位和理论建构,进而持续推动公益创新与公益形成更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2021年12月28日,第一届“公益经济学”研讨会顺利举办。该研讨会由南都公益基金会、上海市展望发展学院主办,北京止于至善文化院、《社会创新家》承办。

       公益经济学研讨会倡议人、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徐永光发言的主题是《为什么要研究公益经济学》。他在发言中指出,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公益经济学是公益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经济学理论的构建和应用,对于中国公益回归理性,回归基本伦理,提升公益的效率至关重要。”徐永光认为,“经济学有外部性理论,公益同样有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公益资源的有效流动,不仅可以解决社会问题,还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社会资本,这就是正外部性;而某个拿到捐款很多的机构,因为不透明,损害了公益慈善的公信力,导致公益生态环境的恶化,这就是负外部性。捐款的不当使用,也会产生负外部性。”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李实的发言主题是《公益行为的经济学解释》。他以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效用理论”分析了“公益慈善行为是一种利己行为,还是一种利他行为?”李实教授提出做公益慈善的五种原因:第一,怜悯心使然;第二,道德感迫使;第三,规避贫困外部性;第四,防范风险考虑;第五,荣誉感诱使。进而,他总结,公益行为在形式上会表现一定的“利他性”,甚至被表扬为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美德,实质上是一种“自私性”行为,是可以用“经济人”假说加以解释的。公益行为的动机与效果要有所区分,动机是利己的,但效果是利他的,也是一种美德。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融学系教授张圣平在主题为《公益经济学:信任与合作》的发言中提出,“经济不是经济学,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个别公益活动也不能成为公益经济学。大家的研究对象不同、角度不同、关心的问题不同,的确需要对公益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与底层逻辑认真讨论思考。”他希望在公益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帮助建造既有合作又促进社会信任的公益生态。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教授宋圭武讲解了《慈善的经济学分析》。他认为,从经济学角度看,慈善是一种经济产品。慈善对供给者而言,既有成本,也有收益。其付出的成本主要是在物质方面,但收益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慈善对需求者而言,也有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的考虑。其收益主要是在物质方面,但成本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罗俊教授发言的主题是《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影响因素和激励机制的实验研究》。他指出,以往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从捐赠动机出发,分析并检验了各种可能的募捐机制和方式对捐赠行为的作用。这些研究较少关注到两种及以上机制对捐赠行为的共同作用。通过实验经济学,他探究了个体竞争性捐赠信息、群体分组竞争信息以及捐赠匹配三种因素分别以及共同对个人捐赠行为的影响效果。研究结论包括:激励机制的存在确实能够提高个人的承诺履行率;声誉惩罚可以有效减少捐赠违约行为;人们并不希望自己的捐赠信息被公开,他们可能会为了避免自己受到公开的表扬(守约者奖励),而宁愿不履行承诺捐赠意愿;他们也会为了避免自己受到公开的批评(违约者惩罚),而在实际捐赠中积极履约。

       厦门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杨方方发言的主题是《第三次分配视域下的公益经济学研究——以“精于心,简于行”为导向》。她提出,关于慈善市场的供需研究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即侧重供给研究,忽视需求研究。具体表现为:侧重慈善组织的募捐策略,忽视救助策略;侧重捐赠者的动机追溯,忽视捐赠流向;侧重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忽视慈善需求者信息的收集与更新;侧重供方的研究,忽视需方及双方互动的研究。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旭东分享了《商业向善,共同富裕,公益助残》。他介绍了社会助残公益方面的实践,也呼吁从慈善公益经济学的角度更多介入、探索助残公益。

       美国伟谷州立大学助理教授李华芳的发言主题是《个人经验对慈善捐赠的影响》。通过信息经济学,他比较了从不同渠道获取不同的信息对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从网上获得信息,大体对促进捐赠行为并无明显影响;而线下的、直接的、个人的经验,对捐赠行为有着更显著的影响。

       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研究顾问张佑辉的发言主题是《时间价值如何影响志愿劳动供给?》。他认为,时间价值是影响志愿劳动供给的重要因素,但是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如何,已有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结论。他利用入户调查数据,基于Becker的时间分配理论,探讨了就业状态和工资水平对居民提供志愿劳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业能够提高居民参与志愿劳动的概率,但是会显著减少志愿劳动时间;工资水平对居民参与概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志愿劳动时间有负向影响。

       业擎社创研究员、管理合伙人张利发言的主题是《共同富裕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思维和公益产业》,他讨论了三个主要问题:整体性的社会存在,经济学能解决公益的问题吗? 整体性的社会理论,共同富裕为什么没有实现? 整体性的社会实践,三次分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吗?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20 级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研究生尹晖发言主题为《探寻公益慈善的“源动力”》。透过在公益行为成本与收益分析方面的研究,他认为,我们要回答普通慈善时代的一个重要命题:“做好事到底能够给做好事的人带来什么好处?”在他看来,要达到行善者收益的最大化,关键要深度参与、自主选择、自愿捐献、行胜于言、外界知晓和长期行善。

       公益经济学研讨会倡议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符钢战作总结点评。他提出,从1990年代开始,学者开始以管理学、社会学研究公益,这是中国公益研究的第一次升华;现在,公益经济学是中国公益研究的第二次升华,这需要经济学家参与进来,共同推动中国公益事业新阶段的发展。他认为,公益经济学需要回答四个关键问题——公益产品的供给问题,公益资源(要素)的分配问题,受助人对公益产品的需求问题,公益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符钢战建议,公益经济学的搭建是一个长时间的体系工程,需要学者们一砖一瓦搭建高楼大厦。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