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中国文明的上升力量
2015-04-0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刘东
        在我看来,当下的“国学热”还远远不够。
 
读书论世:呼唤文明的上升力量

国学热(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段时间里,人们曾片面强调传统文化的消极面,简单地将其视为发展的阻力或历史的包袱,以致出现愈演愈烈的文化毁弃。如今,即使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国学热”,可是就潜在心理而言,人们大多是由于看到随著传统消亡带来的文化失范,而觉察到传统的不容小觑。对于那些将儒学价值只视为一种“私德”的人来说,说到底,还是认定唯独西学才有普世的价值,却未能看到在中国传统的精神资源中同样存有对制度文化进行建构的潜能。

    今天,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价值传统的积极面”,看到它曾经对过往文化生活进行的范导,以及可能对当今乃至未来进行的建构。如果能够从历史轨迹中看到中国独特的价值传统,这种作为思想资源的精神传统,才会显得更为积极主动,才会成为我们上升的动力。因为,对于任何具体的文化共同体来说,让它生机勃勃起来的动力,不仅在于革新和发散的力量,还在于聚敛和保守的力量,特别是这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因此,无论缺少了其中的哪个维度,都构不成维持一个共同体的“必要的张力”。在悄然逝去的那些岁月里,即使享有过儒学的价值范导,古代生活也并非无懈可击,这使一些人在遭遇西方文明的冲击后,转而迁怒于自家的传统;可到了当下这个时代,失去了儒学的价值范导,生活竟也有那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又使人们想起了传统。这便是失去动态平衡的结果。

    应当看到,中国独特的价值传统,对于凝聚文化共同体中的人心有著积极的意义。似乎再没有别的什么东西,会像一个涵义深邃的价值系统那样,对于个体的人生显出影响深远的建构力量,并且教导出一个长期递相授受的文明。在全世界吁求“文明多样性”的时代,它正是我们要著力保护的精神资源。在后殖民主义风靡一时的年代,只有在中国独特的价值传统这一主体性基础上,我们才可能寻求到“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因为这种文化形态既应是“标准现代”的,显出对于全球化的汲取与适应,又须是“典型中国”的,显出对历史传统的激活与传承。在这个“诸神纷争”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独特的价值传统还是属于整个人类的、富有普世意义的精神财富。这种源自“先秦理性主义”的价值传统,既贴合人间的常识与情感,亦难与现代科学发生深层的抵牾,不失心灵与境界的超拔与高明。这种“不语怪力乱神”的价值形态,理应可以在未来的传播中,启迪整个人类社会,即使在甩开了神学拐杖之后,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保障文明历程的永续发展。

    今天的我们更应看到,在过往的文明进程中,从来就存在两种相互对冲的力量,它们一个在拖拽著历史下沉,另一个却在牵引著历史上升,一个在腐蚀共同体走向发散,另一个却在凝聚共同体走向一致。由此,我们的文明才达到了健康的平衡和动态的张力。

    放眼来看,我们也会发现,其实早在孔子那个时代开始,人们就已在不断地惊呼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同样也是从那个时代起,有识之士就不断地挺身而出,以文明的价值来约束和感化大家,从而范导出了具有道德规范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说法,知道那句老话并非夸张之辞。同样地,我们也才能体会眼下从民间涌起的“国学热”,正如那句“礼失求诸野”的古语所讲,是人们在普遍甚至下意识地呼唤潜藏于这个文明底部的上升力量。

    眼下,我们正站在新一轮历史发展的关键转捩点。只要我们能对当前的“国学热”因势利导,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和努力发挥其在历史建构方面的积极意义,中国独特的价值传统必将为我们预示出历史的发展,也必将推动著文明的上升。

    (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国学院副院长)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