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广华:应打造公益职业经理人阶层
2015-02-04来源:《中国慈善家》   作者:宋厚亮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2013年3月,你开始担任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秘书长。此前,你是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的秘书、联想和神州数码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来到基金会后发现有哪些问题?

  胡广华:没有目标管理,没有机构管理,没有机构文化,做得好的没有奖励,做得不好的没有处罚。我来了以后,发现我们基金会就是这样子。每个员工的工资都不高,补贴多,跟机关一样,电话补贴、交通补贴、书报补贴、午餐补贴,加起来都一样,补贴有近两千块钱,工资有两千块钱,三四千块钱,差距不大。多一年的工龄工资,100块钱,基金会的会龄工资又是100块钱,一年200块钱,每年逐步增加,不管干得好还是不好。来到基金会刚开始是项目官员,再过一两年就是项目主管,再过一两年就是项目副主任、项目主任,这跟能力强不强没关系。这种肯定不行。

  我来了以后要改变这种思想和意识。一个是管理人员的工资结构待遇考核,还有就是服务。要培养服务意识,要有企业化管理,以及商业化思维,还有就是企业家精神。什么是企业家精神,诚信,负责任,要说到做到,要做好服务,要有责任感。这一两年的时间,我做了一些业绩考核、目标管理、服务意识和机构文化的培养。我们一直在进,我们要阳光,要透明,要有诚信,要有品牌意识,员工要做得尊严、体面、快乐。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在官办、半官办的基金会,此类问题可能尤其明显。

  胡广华:很多基金会是官办的,或者是半官办的,就是有官方背景。其人员组成通常都是一些机关里退下来的人员当领导,这些人的思维都是机关思维或者事业单位思维。在制定基金会发展方向的时候,是没有战略的,拿到钱能做一点就做一点,就是脚踩着西瓜皮。他们自己的专业能力、筹款能力、做项目能力很差。还有就是领导人和员工之间,根本就是吃大锅饭。就是徐永光所说的,日子不好过,但是好混。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从商业机构的职业经理人转身到慈善机构的职业经理人,你曾经的哪些经验在用到基金会的转型中?

  胡广华:我们基金会要完成三个转型。

  第一个转型,要从传统的机关型、事业单位型,目标不明确,没有战略的基金会,转成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化管理、具有市场或商业思维的有竞争力的基金会。2012年的募款总量是2800万元,2013年我接手以后是4200万元,2014年是6000多万元,呈40%的增长,2015年可能是一个亿。现在基金会的规模比较小,我们要完成这个转型,扩大规模,在公益即将要大发展的时候,练好内功,迎接公益的春天。

  第二个转型,从所谓项目型基金会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型。在中国的公益界,很多基金会不是做基金会事情,是在做NGO的事情,做项目。很多NGO却在做基金会的事情,要去募款,分工不明确,都在募款,都在做项目,都没做好。

  第三个转型,要向移动互联网转型。这个工作我们在做了,腾讯,微博,支付宝等等,这一块的募款在2014年已经占到募款总量的30%-40%了。我们自己也会来做自己的众筹平台,跟门户网站结合。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两种职业经理人有哪些异同点?

  胡广华:方向大致一致,都要有明确的愿景使命,就是目标,机构的目标,团队的目标,一定要清楚,想做什么。手段也是有异曲同工的,比方说进行低成本的、高效率的运作,品牌的诚信管理。有好的品牌,回头客,酒香不怕巷子深,口碑相传,公益更是这样子。还有文化、团队建设。最终像考评、评估,企业优先会考虑利润指标;在公益行业,考核指标是社会效益、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在公益里,关于物质这一块是没有的,基本上是零。假如我在联想拿100万元年薪,到这边来只拿10万、20万,这是不对的,做秘书长也值100万元。现在要养成行业习惯。当有一天我们公益领域的职业经理人,能跟商业领域里边拿一样、甚至更高的待遇的时候,那这个行业就真的能发展起来。不光是秘书长,每一个成员都是。当然,不是说先有鸡后有蛋,不是先给工资涨起来,首先我们这些人员的专业化、能力要达到这个标准。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培养公益领域的职业经理人,现在的问题还是人才?

  胡广华:公益行业要想健康发展,一定要走向市场化,有行业建设的意识。所谓行业建设的意识就是让它有竞争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行业。首先要有人才,要吸引住他们。不能把公益当成一个只有热情就能够从事的行业,光有热情还不够,因为热情会消失。要有专业人才,要体现价值。现在的情况就是吸引不来优秀的人,因为行业的待遇不好,行业的规则,行业的氛围都不好,最后社会对它的评价也不好。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你之前在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读国际慈善管理(EMP)课程,你的收获是什么?怎么看此类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胡广华:EMP我非常感兴趣,我也很支持。如果这件事情做得好,就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因为公益需要培养。我在里面深受益处,我认识了那么多公益界的朋友,秘书长,还有一些人。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我们看美国,他们的公益职业经理人和商业、政府的领导都是可对调的。

  胡广华:对,他们就是平等的流动。更有前途的话,职业经理人是在商业和公益之间有正常的流动。公益机构、大学、机关、企业,其实这些领域的人才都是可以正常流动的。中国现在很难。为什么说在中国公益圈里边,就是徐永光、王振耀他们几个人呢?因为他们几个人基本都是从政府出来,有一些思想。现在有一些商业领域的职业经理人进入公益领域做职业经理人,他们有一个前提,完成了“原始积累”,是衣食无忧再去做公益。如果真的没有这一块,假定我没有在联想待过一二十年,没有一些积蓄,我也不敢踏踏实实来这里做。这是非常实在的事情。

  公益行业里现在还没有真正的流动,我们需要有一个平台,让公益秘书长合理流动,待的时间久了,可能没有激情了,或者资源多了,正常的流动,互相取长补短。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所以如果能有更多像你这样的职业经理人进入公益领域,推动力可能就不一样。你看呢?

  胡广华:对。最初是一些官员做公益的时候,这是传统机关事业型领导的基金会。后来艺人、媒体人做公益,他们有影响力,一呼百应,这也是好的事情。怎样可持续、怎样务实?需要增强。当商业界的精英,或者叫职业经理人,有经过大公司系统训练、有职业素养的从业人员,担任基金会秘书长或者高层,再对基金会做公司化、市场化、职业化的培训改变,能让公益行业真正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光是培养秘书长,还有行业之间的流动,就是行业外面好的流进来,我们也可以把好的流出去,让大家看到希望。我们带着新鲜的血液一起改变它,或者一起推动它,这个行业因为起点低、比较晚,我们只要把商业的东西,不是照搬,拿一点点过来,它就会有很大的改变,这一点在我的机构显现得很明显。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是否会出现一批公益职业经理人,对公益行业发展有哪些影响?

  胡广华:公益行业发展,需要有一批职业经理人,或一批职业从业人员。中国公益问题多多,有政策方面的原因,有观念方面的原因,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但我认为中国公益的瓶颈在人才。缺少行业领军人物,缺少一大批以公益为职业的行业从业者。

  中国公益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关键是培养人才。打造一个专业的公益职业经理人阶层。我们要打造专业的、职业的公益职业经理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