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丽莎·波曼:了解公益,改变世界
2014-10-29来源:公益时报 作者:高文兴
 
梅丽莎·波曼

梅丽莎·波曼(Melissa A. Berman)从2001年1月起出任。她的思想和观点经常出现在《经济学家》、《华尔街日报》、《商务周刊》、《金融时报》、《今日美国》和《慈善年报》等媒体上。《纽约时报》和《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都曾对她进行过专访。

作为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波曼已经在这一职位上监督了超过30亿美元捐赠款的使用。她认为,只有通过对公益决策和实现方法的足够思考,才能真正让捐赠有效地改变世界。


       以下内容整理自美国《公益新闻文摘》对她的采访。

       问: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答:我们的根源其实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洛克菲勒家族的开创者约翰·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聘请了牧师弗雷德里克·盖茨(Frederick Gates)来帮助他处理数不胜数的捐赠请求。从那时起,洛克菲勒家族的商业拼图中就一直留有专门帮助家族成员打理慈善事务的精英人物。直到一个世纪后的2001年,由于公益慈善事业受到的关注水涨船高,洛克菲勒家族认为是时候将这些慈善精英人群从集团中剥离出去,转而为世界范围内的捐赠者提供独立的非营利咨询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机构于2002年1月成立了。

       问: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答:我们帮助捐赠者规划他们的公益项目,并代表他们定位捐赠目标和研究捐赠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像是外包的基金会员工,帮助捐赠方形成项目指引、执行一线考察、收集建议、准备文案、跟踪拨款,等等。我们机构还管理着一笔捐赠人基金,面向全世界进行捐赠,以及用来运转和公益有关的特殊项目。

       问:你和你的员工对于公益的定义是怎样的?这样一个定义是如何反映到工作中的?

       答:我们将公益看作是捐赠人思考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实现改变的整个过程,包括带来改变的类型、所需的资源和衡量成功的标准。我们认为每一名求助于我们的捐赠人都需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所做的则是帮助他们制定公益项目,来反映他们的公益价值观和理念。

       问:你们在工作中非常强调帮助客户成为有效公益的践行者,那么,哪些是有效公益的标志?

       答:对于我们来说,有效公益指的是,捐赠人对他/她想实现的最终结果以及如何实现有着充分的考虑,这就是所谓的“资助方法,而不是问题”。

       举例来说,许多人都致力于消除贫穷,其中一部分人认为消除贫穷关键要依赖于诸如小额信贷一类的经济赋权项目,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关键在于教育。现在看来,这两者都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优秀答案,但有别于普通人针对贫困问题四处找寻帮扶机构的做法,有效公益的践行者会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样的工作方法对自己来讲更可行?哪些机构采用了这样或类似的工作方法,其中哪几家是卓有成效的?依我来看,许多人选择资助捐赠对象仅出于一个模糊的概念,并未真正对自己的选择有着清醒的判断。

       问:有效性是否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参与”,如同公益创投?

       答:捐赠人是否参与公益项目由他们自己决定,但至少他们需要在思维层次上进行参与。对于许多人而言,匿名捐赠很重要。在我看来,匿名捐赠者和从头至尾亲身参与公益项目的慈善家一样,都能实现有效公益。最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对自己的捐赠选择进行细致的思考:你希望和能为自己的捐赠行为投入多少时间?你希望怎样利用这些时间?除了资金,你还有什么资源可以贡献?你如何判断项目的成功与否?

       问:如今来机构寻求帮助的高净值人群是否比他们的父辈更了解公益以及他们的公益选择?

       答:英特网让我们所有人都比父辈更加了解外界,但我们了解到的通常只是表面。所以,有了掌握海量信息的途径并不一定等于掌握了信息本身。没有一个完善的信息框架,我们得到的也只能是片言只语,甚至是毫无用处的垃圾消息。

       问:在过去的20年中,基金会和非营利机构数量大大增加,由此带来了公益资讯的爆炸式增长,但也意味着一条资讯很快就会被淹没。那么,非营利部门的有效性是否也因公益资产的分散而被降低?

       答: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我们有一个确定的社会捐赠总额度,也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出我们有对于受助者最佳的帮扶方案,那才是需要集中公益资源的时候。我们之所以将这些资源分散在非营利行业,是因为我们仍然在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寻找衡量这些金钱作用的途径。

       问:现在这些衡量捐赠影响力的工具是否有效?

       答:尽管我们在这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这种进步相对于全球非营利部门的规模来讲仍显不足。想想商业部门都拥有什么:各种做研究项目的商学院、独立的研究机构、行业咨询师、研究提高绩效的行业商会……而愿意投身于非营利行业来贡献力量的,仅仅是商业部门的一小部分,所以我们识别和复制成功非营利案例的数量少得可怜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个行业真的需要一份20年的计划来建立和运作这些研究机构,才可能有能力来回答关于公益成效的问题。

       问:前来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寻求协助的人,他们的动机通常是什么?

       答:有两种动机驱使我们的客户前来:一是对于有效公益的渴求,二是对于自身家族长期参与公益慈善的强烈渴望。

       问:性别和文化背景是否会影响捐赠人践行公益的方式?

       答:是的。不同生活经验的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比如说,我们经常发现,女性会经常关注有关家庭的公益项目。同样地,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有着他们传统的捐赠习惯,这些传统和习惯通常也会影响个人和家族的公益选择。

       问:为什么基金会和非营利机构在近些年面临众多指责?

       答:首先,非营利部门的规模从未如此地庞大。实际上,在美国,非营利部门是第六大行业。当你发展到这么大的时候,人们当然会关注你。另一方面的关注原因则是因为人们对这个行业寄予了太多期望。人们认为公益有潜力改善严峻的社会问题。所以当这些希望落空的时候,人们当然会感到灰心。

       问:这些指责是否会带来在行业管理规定上的变化?

       答:我不确定。但我认为行业内部会对自己形成更高的透明度和问责度标准,这绝对是件好事。

       问:从公益慈善行业的角度来讲,世界还会再诞生下一个约翰·洛克菲勒或者安德鲁·卡内基吗?

       答:在美国许多优秀的基金会和企业中,我们已经见证了无数的洛克菲勒和卡内基。在下一个十年,我们还会从欧洲、印度、俄罗斯和中国发掘更多的洛克菲勒和卡内基,公益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现象。

     (高文兴/译 据《公益新闻文摘》)


       链接
       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教富人如何花钱

       在西德尼·弗兰克(Sidney Frank)去世的前一年,他开始认真考虑家族的慈善事业规划。作为一个缔造了灰雁伏特加的成功商人,弗兰克是美国梦的代表,他早年曾在布朗大学就读,一年后因贫困而辍学。白手起家并大获成功之后,弗兰克给布朗大学捐赠了1亿美元作为奖学金,此外他还希望,在去世之后继续帮助那些和当年的自己有相同困境的人。于是,他找到了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

        2006年,弗兰克去世,他的家人在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Rockefeller Philanthropy Advisors)的帮助下成立了弗兰克基金会。在出席过一个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研讨会后,弗兰克基金会希望将碳排放作为其关注重点。此后,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为弗兰克基金会的碳排放议题募集到了一系列捐赠,并聚集起了包括能源基金会、洛克菲勒家族基金和塞拉俱乐部等资源。

       以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和弗兰克基金会的合作项目为起点,碳足迹的美国披露运动就此兴起。该项目也成为迄今为止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最为人称道、最成功的项目。

在美国,当一些富人想认真规划自己的慈善事业时,往往会找到一些专门的慈善咨询机构,比如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作为一家以专业著称的公司,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的最大业务是帮助各种基金会和社会组织设计各种公益项目,并帮助它们评估项目的执行效果。

       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由洛克菲勒家族成立,早期业务仅限于为洛克菲勒家族的慈善事业提供一些咨询服务,后来业务渐渐延伸至洛克菲勒家族以外。2002年,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从洛克菲勒家族中彻底独立出来,不再是洛克菲勒家族基金会的一部分,其最大的捐赠者也不再是洛克菲勒家族。与此同时,公司的主要业务方向也扩展至给各种基金会提供治理、系统和流程等方面的专业建议。

       如今,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的最大合作伙伴,是美国最大的基金会——盖茨基金会。2010年,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从盖茨基金会得到了370万美元的捐赠,以开展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捐赠方和潜在捐赠方开发资源的工作。

       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在全球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联系网,在美国有慈善委员会,欧洲则有位于布鲁塞尔的慈善中心。机构一般会与当地最知名的基金会合作,双方共同分享资源和信息。在初步的意向建立之后,公司会派驻专门的人员跟踪项目执行。依靠这种“借力打力”的方法,2012年,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在全球超过20个国家开展了服务项目。

       比如在印度尼西亚,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致力于和当地普通家庭一起努力,寻找登革热的解决方法。为实现目标,洛克菲勒家族基金会雇佣了数百名当地妇女担任健康工作者,在雅加达进行挨家挨户的访问,马来西亚的大学教师们也参与其中,之后,再由科学家们分析所有被收集来的数据,并提供适合各个家庭的解决方案。目前,印度尼西亚已有将近50万个家庭在登革热项目中获益。

       而早在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在第一时间向地震灾区提供了帮助,他们联合桥梁基金(Bridge Fund)筹集了1930万美元的善款。这笔钱被用来向灾区提供食品、饮用水、帐篷、被子、衣物、厨具、照明设备和医疗服务。在震后重建阶段,这笔善款还指定被用在偏远的阿坝州,协助当地受伤的百姓,尤其是藏族居住者重返家园。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