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蔚华:“郭美美事件”促进慈善思想解放
2014-04-21慈传媒/中国慈善家
  


   社会转型需要公益跟上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壹基金的理念是人人公益,你怎么看这句话的价值?

  马蔚华:李连杰创办壹基金,理念是人人公益,人人都有做公益的机会,不光是大款,有钱人、精英,每个老百姓都能随时随地地献爱心,都能尽我所能地做出公益贡献。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近一年,你考察研究了国内外的公益现状,总体来看,国内公益的问题是怎样的?

  马蔚华:公信力不足,有种种缺失,制度、法律不健全、不完善,或者根本没有,缺少对公益的一系列支持,缺少公益人才。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中国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公益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

  马蔚华:经济社会转型,给公益事业带来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一个良性的社会结构中,必须有改革的政府、创新的企业、批评监督的媒体和博爱的公益组织。

  在发达国家,一般把慈善事业叫做第三次分配。在理论上,国民收入我们讲过两次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他们又讲了第三次分配,甚至将来还有的第四次分配。他们把慈善事业看成是一个拉动消费、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在社会转型,特别是向市场化转型过程中,政府不可能包揽一切,特别是对社会的管理,政府要逐渐交给社会组织、公益组织。过去为什么出现“郭美美事件”?也是源于社会转型中公益慈善跟不上,现有的公益慈善机构缺少公信力造成的。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郭美美事件”一度搅动中国的公益慈善,你怎么看这个事件?

  马蔚华:我觉得“郭美美事件”的争论、讨论,实质上是一场关于公益慈善事业的思想解放运动。经历了那场讨论、辩论,大家知道了中国公益事业的现状、矛盾、必然性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及一系列政策诉求。要是没有这样一个事件,没有这一场争论,可能大家对公益事业的了解还是很平淡。通过这个思想解放,更多的人对公益有了了解,或者有了新的了解。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最近几年政策松动不小。

  马蔚华:进入本世纪,特别是这10年,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社会管理和社会创新应该是公务政策的基调。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导已经认识到社会管理和社会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现在许多改革,过去有很多我们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都在逐渐推动。

  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政府已开始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大和今年的全国“两会”明确写了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社会转型需要它,有关方面也在逐步放宽政策。对公益组织的审批,不像以前,已逐步下放权力。这是大好形势。

  公益机构需要双重审批,我觉得不符合今天的形势,应该对公益组织的审批注册进行重大改革。按照目前李克强总理的改革精神,减少政府审批权,连上市公司将来都实行注册制,办一个公益组织,也不拿国家的钱,我觉得就应该采取直接注册备案制,取消现在的民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双重审批。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慈善法呼唤了很多年,一直没有出台。

  马蔚华:现在还有很多不足,比如,比较权威的全面的慈善统计体系、指标都没有,更何况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对公益慈善组织的政策支持或监管、评价,都还是缺失的。应该是百废待兴。

  我们还没有一个社会慈善捐赠的统计体系,所以现在说慈善占GDP不到1%,很难说是准确的。美国是将近10%。我们的基金会有3192家,包括公募和私募。美国的基金会有两个数,一个是6.6万,一个是12万。即便是6.6万个,我们和他们也不在一个水平上。美国享受豁免税收的慈善组织,在1998年就有120万个,到现在多少万?我们只有148个。我们要经过中央几个部门的审查,像民政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现在政府减少审批权,这个应该首先下放,下放给省里。

  慈善事业在转型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近年民间慈善兴起,中国的慈善事业是否也在大转型中?

  马蔚华:慈善事业也在转型,西方社会经历过。第一,由政府包办的转向包括政府、民间的全社会都去做;第二,从精英向平等的、人人参与的社会公益转型。慈善事业正在变成社会都认可的、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们的慈善思想最早,2000年前就有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孔子孟子就有了慈善思想基础。但在很长的阶段内,捐款是为了免灾,是为了心里解脱,捐款是施舍,这个阶段和我们目前公益的新阶段是不一样的。现在越来越变成大众的、平等的、普惠的。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除了法律政策,阻碍慈善行业发展的问题还有哪些?

  马蔚华: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唤起社会对慈善都有足够的重视,包括媒体。如何让整个社会都参与,特别是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人人公益的愿景,这是努力的方向。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作为企业家,在你看来,企业家参与公益机构的领导和管理,可以给公益机构带来哪些创新?

  马蔚华:最大的一点创新是,企业家的思维方式、管理理念和手段。西方也都是这么做的。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现在有一些企业家以公益慈善平台参与到社会建设中,你怎么看这股力量对中国转型的价值?

  马蔚华:参与的企业家越多,本身就是社会的进步,这种社会进步会促进社会和经济转型。政府不能越管越多,特别是社会的管理,扶贫、敬老、教育和文化,这些不是政府都能管到的,希望交给社会管理,基金会参与管理。所以,企业家越来越多地重视、参与,社会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基金会,就会有越多的能力。

  企业家能够参与公益事业,捐出自己的财富、资产,我觉得这件事实质上做到位了。这都是他们的社会责任,都是公益慈善的精神。至于形式,有的张扬一点,有的沉稳一点,都是可以的,关键是不是为慈善做出了实际的贡献。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在今年的全国 “两会”上,你提交了《关于我国公益慈善基金管理制度引入信托机制的提案》。怎么看公益信托的价值?

  马蔚华:这个在西方已经很成熟了。慈善组织不断增加,规模迅速扩大,但慈善基金的管理结构还是很落后的,角色是缺失的,基金组织不能既是受托人又是管理人。公益信托的关键就是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三权分离。资金的所有人是所有捐款的,使用权是最后给那些被捐赠的人,管理是这个团队的专业化管理。通过信托关系,确定捐赠人、受托人、托管人、管理人,把每个不同的人的角色确定下来。第一,产权管理明确,第二运作更加透明,第三更加专业化。

  金融改革的风险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最近,中国银监会公布了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名单。怎么看民营银行的突破意义?

  马蔚华:民营银行肯定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因为过去民间办银行一直没有被允许,过去法律都没有开这个口。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能够把牌照给民营企业,办完全纯民营银行,这是中国金融改革很大的一个突破,而且也相对实现了打破垄断,让民间资本参与,丰富金融市场所有制成本的内容。另外也能增加市场的竞争力。我觉得这肯定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那些民营企业家也都非常高兴,有的欢欣雀跃,有的争前恐后地要做。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作为知名的金融家,你对民营银行的发展怎么看?

  马蔚华:这是应该高兴的事。但是做这个事情,脑子里不能全是乐观。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谁做银行都有风险,经营风险本身就是跟风险打交道,每天都在处理平衡,就是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既然是银行,就身负重责,银行吸收公众存款,如何保证公众的利益?

  也要冷静分析今天的经营环境。今天在发生变化,全国银行的净利润增幅最近三年从30%下降到20%、10%多,会不会继续降?这是不确定的。风险在积累。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接下来两年要推动利率市场化,这项改革的风险有哪些?

  马蔚华:老是说加快利率体制改革,说了18年了,再加两年就是20年。我觉得利率市场化是必要的,是金融改革中非常关键的。当然风险也比较大。美国在1985年完成利率市场化,从1986年到1990年每年倒闭近200家中小银行。台湾利率市场化后,全行业亏损。韩国利率市场化后,不良率翻了一倍多。有很多教训。中国利率市场化就能够安然无恙吗?不见得。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风险,要做一些准备。(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