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义:环保组织要下基层
2013-12-04

廖晓义:环保组织要下基层

2013年12月04日 来源:搜狐绿色

    主持人:您在四川乡村做乐和家园这个项目,主要理念和做法是什么?

  廖晓义:您是指灾后重建的事情?那个做法就是把环保做成一个系统,在乡村落地,我之前搞了十多年,到08年的时候已经有12年,我遇到一个困境,一个一个的做项目其实非常难实现,其实有一种挫折感,或者说有一种失败感,我觉得我们再像西医一样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难做成一件事,当时就有一个想法,有没有这么一个地方、一个机会,能够让环保、生态经济发展,生态保健养生、生态环境管理能够一体来实现,所以灾后重建提供了这么一个契机,我们就按照这样一种方式来,我们叫五个乐和,“乐和治理,乐和礼仪,乐和生计,乐和养生,乐和养居”,五位一体来做。当然再有一个特点,在我们中国历史的最基本的,拖着中国历史乡村来做的一场实验

  主持人:您感觉达到预想的预期?

  廖晓义:作为一场实验,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是达到了甚至超过了我们灾后重建当时的目标,因为灾后重建,就是属于慈善性的,但是我们从那里确实摸出了一个,让以后的灾后重建怎么走上生态文明之路,而且甚至于在探索新农村建设怎么走上生态文明之路的一些小小的经验,后来这样一个经验在重庆巫溪被当地的政府所采纳,在重庆巫溪县得到更大范围党政主导的实验,当然后来还在其它的区县,说明它是有生命力,当然它有很多的不足,因为是实验,有错误要纠错,还不成熟的地方要耐心的成长。

  主持人:举个例子,有什么经验教训,什么是以后做其它工作要改变的?

  廖晓义:我认为最大的,很难说它是教训或者是经验,这个困难是需要大家共同克服的,就是我们城市人群怎么能够重新走到空巢的乡村,我们做的尝试,从灾后重建到现在的,尤其是乐和之家,我们在中央统战部的支持下也在光彩基金会和重庆光彩基金会资助下,在重庆巫溪和黔江做了公益项目,做了光彩家园和乐和之家,通过我们大学生,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一些热心人士能够走进乡村来服务这个留守儿童,并且来推动乡村的建设,这一条路其实应该说我们摸索这个方式,从09年以后4、5年了,应该说有一些比较成型的模板,而且也有一些基金会,比方说光彩的资助,可是现在就是人,我们有多少人能够下到那个乡村,在这个乡村中间,应该说也是提升自己的一种能力,所以我就觉得这个还需要,如果有国家政策能支持就更好了,要考公务员的能不能下去,参加这类最基层的活动,我觉得这个政策还有待于跟上,政策还有待于发展,还有媒体参与我也很高兴,我很珍视这个平台也珍视你们的努力,让更多人参与,更多人下去做生态文明乡村。

  主持人:您能否谈一谈建设生态社区,有什么细节给我们介绍一下?

  廖晓义:生态社区如果是从我们最初的实验,在彭州乐和家园实验的话,首先要建立一个生态的社会,生态就是互相依存的意思,如果在一个社会不管是城市社区或者乡村社区,都是散的,生存都很难进行下去。村民组织起来生态协会,生态协会又和我们,村支两委联系起来,建一个生态社会,我们在山上建房子,房子要是生态的,(刘家平)教授是西安建筑大学一位很资深的教授、院士,他带他的团队做义工,当然包括还有沼气、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第三块我们要做生态产业,我们做了一些小渔场,还有发酵床养猪,我们很多社工都会养猪,80公分厚的发酵床,也没有粪便的排放。

  主持人:减少环境污染。

  廖晓义:有一个生态产业,第四个,我们要做生态养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怎么减少过度药物依赖型的生活方式,其实好多时候反而成了治病导生病的原因,最重要的生态伦理教化,天人合一的文化,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护环境,就是这么几个东西,我们后来在其它地方做,我们现在教留守儿童,也叫(光凯爱心家园)乐和之家这个项目,也是对儿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全面的生态教育,从家到社区的参与,教他们怎么了解环保知识,教他们学会养生操这样一些养生的方式,亲自下地,我们面向6岁到12岁的孩子,了解生态农业的一些基本常识,当然更重要学经典,了解中国的生态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对孩子,对留守儿童们做的一些工作。

  主持人:那您说这块,留守儿童这块,咱们长期有志愿者在乡村里进行课程的培训,包括实际的辅导。

  廖晓义:他们就住在村里,五点五面,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维护、学业陪读、人格培养、能力培训、生活陪伴。在那里实现五个方面的服务,第一是面对面,第二分小组,第三是在学校,第四在社区,爱心妈妈,还有工地,打工工地的联络,五点五面这种陪伴和教育,已经是我们,应该说从4、5年里面摸索一套比较成型的系统,这个系统,加上光彩基金会的支持,它会更大范围的支持,只要我们有团队,有相关基金会的支持,当然有统战部政府的 支持和区县政府的支持,再加上这套模式缺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是需要更多人参与我们。

  主持人:您做环保这块做十多年了,在国内也是比较资深NGO环保人士,您自己觉得作为一个中国环保民间组织,把它做好,您有什么心得跟大家一块分享。

  廖晓义:把一个组织做好,当然大家知道团队建设要有共同的梦想凝聚人心,也有一套管理的系统,要理想加制度,但是我现在觉得,我们环保组织真正要生根成长,就一定要下到所谓的基层或者底层,到乡村到社区,在乡村或者说城市社区发现那些志愿者,和这些志愿者一起来把我们的基础打好,所以我们这样的环保组织的任务不仅仅是自己去做事,而是要去带动更多的,我们叫社区组织、农民组成、社区居民组成,一起来做,如果有什么经验,就是最重要的经验,当然要和当地的自治组织和基层政府,当地的社区组织还有我们这样的公益组织,大家能够形成一个合力,这样的话才能真正把事情做落地,所谓实现我们生态文明的一个理想,如果光是小众,少数几个人,就会越做越累,越做越难,路越走越窄,如果我们想把这条路走宽广,就要到乡村去,到基层去,我觉得这个就是民间,我们叫民间组织的生存之道。

  主持人:谢谢。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