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聃:林州摔婴案考验公信力
2013-08-19
王聃:林州摔婴案考验公信力

2013年08月19日 燕赵都市报  特约评论员:王聃

  当媒体开始定义此前闹市中的摔童举动为“随机的暴怒”时,我不知道,接踵发生的河南林州民警摔婴案又将领受怎样的谴责。但作为一个事实,这早已不仅是越来越重的社会暴戾之气。8月17日晚,记者从林州市委宣传部获悉,近日媒体报道的林州市摔婴民警郭增喜,已于当晚10时许被林州警方以涉嫌故意伤害罪依法刑拘。今年7月,这位从警近30年的民警,酗酒后突然抢走街上一男子怀里7个月大的女婴,举过头顶后猛摔在地,酿成重伤。事件发生后,涉事民警只遭到禁闭15天的警务纪律处罚。

  任何人直面这一幕,都只能是无语和怯于想象的。如果说警察、法官等维护社会秩序底线的群体有着天然的被信赖感,原因只是公众相信他们有着最基本的行为边界意识。一位从警近30年的民警竟然在酒后暴摔女婴,在此刻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与信任。一个残暴的警察,只会让围观者产生系列“坏的联想”。缘于日常的冷血,人们会反问,他办案能文明执法不刑讯逼供吗?明显的故意伤害,惩处却是轻飘飘的禁闭,人们会反问,这是否涉嫌部门包庇?

  尽管当事警察现在已被依法刑拘,被摔伤女童也已出院赴京检查,但这依旧是一起远未结束的公共事件。对于该起被当地“隐瞒”长达一个月,最终因为当地人大的重要领导给媒体爆料而大白于天下的新闻,正如人民日报所质问的——— 1、当事人为何只被禁闭15天?2、案件发生在7月18日,距事发已过31天,为何当地今日才“迅速”成立调查组?3、本报多次致电林州宣传部,为何始终既说不清楚事发原因,也不能提供孩子具体伤情?4、调查组成立是为追踪事实、承担责任,还只是舆论应对。和警察的摔孩子举动比起来,林州当地从警方到上层不约而同的沉默,一样催人愤怒。

  是怎样的黑手试图淡化林州摔婴案的社会影响?是谁在将故意伤害事件“简化”为纪律处分?“当事民警郭增喜称当时只是摸了摸婴儿的脸和手,确定是布娃娃后才举起摔了”,如此怪异的话语又是被何种心态所驱使而出?真相还在被厘清,一切终会水落石出,但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林州方面的表现,更像是在进行一种消除负面影响的危机公关,不仅要求群众在公共场所禁谈此事,记者采访时,当地官员甚至都讳莫如深躲开。一切并不是为了让真相最终水落石出,只是为了让其负面影响最小呈现,这恐怕只能是过度维护地方形象的官方行为。

  在一个因为自媒体存在而早就难以封锁“消息”的年代,河南林州的摔婴案事发月余后才被外界知晓,这实在太不正常与令人匪夷所思。自媒体时代,公众拥有了更多的消息源与表达渠道,社会正义在法定的处理程序中,更在所有人的心里。因为对于社会伦理的强烈破坏,指向女婴的重摔事件,往往最容易激发公众的愤懑感,它格外需要及时、公开与透明的调查过程,需要及时回应公众对此的种种疑问。否则,就只能衍生出公众对此的不信任情绪,以及由此附生的大事化小、地方形象比真相更重要乃至权钱交易的认定。显然,这是林州方面所试图去做却远未思量清楚的。

  尊重自媒体时代的常识,才能挽回地方形象。现在看来,当地政府已经站到了行政公信力考验的十字路口,如果说林州官方此前因为过度想挽回地方形象,而忽略了案件中一些最基本的事实与真相,那么接下去是它迅速“补课”的时间了。“补课”是为了还原警察摔婴事件的真相,也是要去证明,在众声喧哗中,这依旧是一个能够提供真相的年代,而不是恰恰相反。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