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思想与道德建设
2006-03-06

 

陈德述

    对即将来临的世纪,我们思考的问题、需要作的事情很多很多。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道德建设的问题。“仁爱”、“和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华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的身心的和谐。按照这种和合文化的思想,道建设应当包含社会道德建设和生态道德建设两个方面,这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也必将是21世纪道德建设的新特点。

(一)

    社会道德是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最基本的思想建设工作,在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尤其是如此。为了沿着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必须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安定的国内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经济和加强社会主义的道德文明建设。道德属于特殊的意识形态,对社会起着特殊的调节作用和控制作用,它有着重要的教育功能、调节功能和自组织功能。自古以来人类对社会的调控,不外乎运用道德的、法律的和宗教的三种形式,但是,道德的控制作用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一个社会如果离开了道德的教育,通过道德自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实现其社会的自控性和自组织性,社会就将不成其为社会,因此社会道德的建设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今天,我国正自处在繁荣昌盛时期,也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好时期。为了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需要全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克勤克俭,艰苦奋斗,使我们民族不仅站起来,而且腰杆要更硬,站得要更直。因此,国内各兄弟民族的团结与合作,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与协调,上下的团结与合作、人民群众之间以及与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是事关大局的重要问题。一个精诚团结,紧密合作的民族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当前,国家的安定、稳定,各民族的团结是全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是能否实现我们既定目标的根本保证。所以,通过弘扬和合文化的精神,形成社会的自我调控机制和道德自律机制,造成一个和合、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社会的安定、和合与团结还有更为重要的政治、法律、经济的因素,但是,作为“实践精神”的特殊的意识形态的道德,具有它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际之间的和合,人与社会的和合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在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部门与部门、团体与团体、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但是这些变化不论有多大,矛盾有多么复杂,都是属于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或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或由于认识方法的不同,或由于社会在深刻变革中产生的某些不平衡,或由于利益主体之间的不协调,或由于暂时出现的某些不公正的现象等所造成的(那些违法与犯罪不属于此列)。解决和调节这些新的矛盾,除了发展经济,运用政治和法律的手段之外,还必须按照“和为贵”的和合原则,通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道德评判标准等,来调节新形势下的人际关系和各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团结,顺利发展。

    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一个需要与利益的关系。所谓“和合原则”,就是在追求或获得利益时不要只看经济效益,还要看到社会效益;在追求经济利益时,不只看到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还要看集体、国家的利益;不要只看个人的利益,还要看到他的利益;不只要看到暂时的利益,还要看到长远的利益。要做到互利、互让、公正、公平、合理,就是要做“义与利”的统一。儒家强调要克制私欲,不要见利忘义,要“见利思义”;墨家强调要“兼相爱,交相利”,要做到“义利合”,“有力以助人,有财以分人。饥者食之,寒者衣之”等等。在今天,每一个公民、国家各级的公务员,首先要遵纪守法,克制私欲,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团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是达到社会和谐、安定团结的重要问题。一切犯罪,一切社会的邪恶,包括贪污腐败都根源于私欲的膨胀,极端个人主义、享匀主义的泛滥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社会道水准的下降。道德水准的下降或少数人的道德沦丧,使这些人失去了道德的自律作用和道德内化的规范作用,使他们在道德观念中对“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发生了错位,从而使这些人在人性、道德性上失去了和合性,导致了他们的行为失去了社会的约束性和规范性,损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协调与和谐。

    “情欲”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是不人道的。人是“身”与“心”所构成的和合体,身体中的各个器官构成“身”的和合,心理中各种欲望的谐和与平衡构成“心”的和合,“身”与“心”的协调与谐和构成人的整体的谐和。欲望的膨胀除了破坏身心的和谐,影响身心健康之外,还导致了这些人的行为非道德性、破坏性和反社会性,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伤害。节制人的各种欲望,把人的欲望调节到一个协合、和合的水平上,是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的感情和欲望是人所固有,没有激发出来的,是按照它的自然本性而存在着,叫做“中”。激发出来时,受到社会规范的节制,合于社会的道德规范,叫做“和”。人的欲望受到社会规范的调节,表现在行为又合于社会的规范,就叫做和合。荀子看出了人的欲望如果不用社会规范“礼义”去进行限制、调节、改铸,将是有破坏性,将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所以,他主张用“礼义”,即用社会的道德规范去教育人,改造人,节制人的欲望,使之限制在社会能接纳的范围之内,于是他提出了“性伪合而治”的命题。所谓“性伪合而治”,就是使人的各种欲望和需求与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相协调、相和谐,这样社会就能得到治理,就能达到“政平”、“人和”、“国富”,即达到社会的和合性。

    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通过道德的自律性和内化的规范性来提高人的行为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对社会的调节与有效的控制,使之实现的社会的有序与和合。道德建设对于每个公民来说,不是一个外在的强制性任务,而是作人的内在自觉性任务。人之异于禽兽就在于人具有爱心、具有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作为一个人首先要自尊,自尊的意识和行为来源于道德的自觉。人只有自尊,才能受人尊敬。只有利他才能利己,只知自利的人最终是不能利己的。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爱人,敬人,助人,利人是人的最起码道德行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利利他,达己达人;克己奉公,利民利国;自强不息,建功立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些蕴含着和合思想的、优秀的传统道德是必须加以发扬的。道德既然是人的自在本质的一种规定,那么,社会道德建设不但是人的自觉行为,而且务必要从自己作起,要时刻保持“仁爱”之心和“和合”之心,永远不要丧失了自己的良知和良心,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准,用和合文化的精神去处理好各种社会的关系,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这也是人生幸福中不得不具备的、很有价值的内涵。

(二)

    在科学昌明、经济高度发展,在人类的欲望无限膨胀,在人类对自然的错误的价值观的诱导下,对自然进行肆意掠夺,造成自然生态严重破坏的今天,在谈到道德建设时,不能不考虑生态道德的建设。在重视社会道德建设的同时,必须要重视生态道德的建设是当今道德建设的重要特点。自然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物质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只有自然按照其自身状况生存,得到和谐的发展,才能造成人类生存条件的和谐发展。人类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培训自然,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才是人类的福祉。

    中华和合文化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合协调关系,强调“仁民爱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朋友之意。人类不仅要自己相爱,还要爱宇宙万物,把宇宙万物当作自己的朋友,不要残害宇宙万物。“和合”不仅是人类社会的规律,同时也是自然界的规律。《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按照和合的规律对待自然,自然界的万物就能各得其位,各自按自己的规律发育、发展。这样就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之间,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应是“并行并育”的关系。“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若你使万物发育生长,你的功德有天那么高。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极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爱护自然,发育万物的自然生态和合的思想。

    生态道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一个新的方面,是当今这个新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新任务。要有效地维护自然生态环境,首先必须要重新认识人在自然的地位以及自然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自然与人的关系,彻底改变人类自我中心地位,彻底改变人类对自然的错误价值导向。校正“人定胜天”认识中的错误倾向,从“天人相分”中,辩证地认识和确立“天人合一”,天人和谐,天人和合的价值取向,树立人类社会在自然中,自然在人类社会中新型的人天观。只有在校正了人类在宇宙自然环境中的位置之后,才谈得上爱护自然,发育万物的问题。应该把人类特有的“爱”施之于自然,应用“泛爱万物”“天人一体”的和合学的观点来看待自然,对待自然。

    儒家的“仁民爱物”,“成己成物”的思想,就是人文生态与自然和合统一的思想,这是生态道德建设的一个根本性指导思想。这就要求人类树立“爱物成物”的道德意识,把人类的“爱心”推之爱宇宙万物,做到“人欲立而立物,人欲达而达物”做到“人所不欲,勿施于物”,做到“人、物并育而不相害”。这里贯穿着“仁爱”的精神。孔子对万物是赋予“仁爱”之心的,“钓而网,弋不射宿”是孔子热爱生物的生动表现。可见,不论是建设社会道德,还是建设自然生态道德,都要从培育人类的爱心开始。树立“仁爱”之心是建设人文道德与生态道德的共同要求。只有树立“仁爱”的道德意识,才能协调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不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不爱自己周围的同事,不爱自己的同胞,不爱自己的同类,他怎么可能去爱宇宙万物呢?只有“爱人”才能利人,只有“爱物”才能利物成物。“仁爱”是人际关系和合的道德基础,也是人与宇宙和合的道德基础。

    人类要依赖自然为自己提供基本生存条件,依赖它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又要爱护自然而不使受到无尽止的掠夺,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克服的办法,首先是要合理地、有节制地利用自然。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财富要有个“度”》其次,爱护万物,发育万物,树立人与自然互利的天人观,建立和发展生态农业。孟子早就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还主张:五亩之宅,种上桑树;鸡豚狗彘之畜,不要失去了交配的时间;百亩之田,不要误了耕种的农时,这样不但为人们的生活条件提供了保障,而且也维护了自然生态。发展生态农业是克服人类生活需求和保护自然生态的矛盾的中介物,也是人类需求与生态需求的和合体。天道施仁,地道施恩,人类和合,这就构成整个宇宙的生态和合,这是对生态道德建设的整体性思考。

    生态道德建设应该是也必须是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为,树立从自己作起的道德观念。虽然,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全人类的事、是社会是国家的事,但是,我们每个人不是无事可作的。我们要正确认识自然生态在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中的地位,爱护自然,爱护花草林木,飞禽走兽。要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不要乱拥纸屑、果皮、塑料,不要乱吐口痰,不要做一切有损生态环境的事情。爱护地球,爱护宇宙万物,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命,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保护生态环境,克服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是全人类不得不关心的艰巨的任务。

    和合文化对当今这个时代的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人际和合,人与社会的和合,人与自然的和合是21世纪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中华和合文化必将成为未来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正如日本的沟通口雄三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调和共存’原理将带领21世纪”。可以说,这是有远见的共识。

(陈德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华儒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