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马建国先生今天能在小人书领域傲视群雄,看来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命定。 这时候他想起来在1997年的时候报纸上登过一条消息,说是一本原价7分钱的小人书《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拍了500块钱,从小就酷爱小人书的马建国眼前一亮,拿着自己多年积攒的小人书走进了报国寺旧货市场。 经过短短几年的“折腾”,马先生早已把当年股市的所有损失赚了回来,而且还在滚着他的雪球。他现在的小人书存量已经有两万多本,虽然在质上不敢说天下无双,但在数量上完全是信心满满。他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小人书市场中来,因为它成本低、收益快、获利高,最主要的是群众基础好。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谁要是不知道小人书,那他就不是中国人。
2000年,因为炒股被朋友骗,他赔进去了全部的家当,包括爱人的养老金。“最惨的时候我给一家小超市看门儿,一个月才300块钱。”他笑呵呵地回忆着当年的窘迫,看不出丝毫的怨恨。
没想到第一笔生意就来了个开门红,2000年,他的一套18本的《红楼梦》卖了5000块钱。紧接着2001年,他从别处收购的另一套20本的《红楼梦》卖了3万9千块钱,获利两万多。从此马建国一发而不可收,凭着自己对小人书的喜爱的熟悉,以及对市场的把握和判断,他的雪球越滚越大,人脉也越织越厚,名气也是越来越响,如今在小人书圈子里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现在我走到哪儿,都有一帮书迷追着我,真跟那明星似的。最主要的是别人都认我,举个例子,如果你喜欢小人书,又舍得出钱,但是人家不卖给你,你只能干着急。如果由我引荐才有可能买到你喜欢的东西。”
马先生给自己的定位是“做市场的”,而其他绝大多数人都是“捡漏儿的”。“做市场的”需要有敏锐的前期判断,知道什么年代、哪种题材、哪种版本,甚至哪个画家的小人书有升值空间,然后主动出击,走在所有人的前头,去引领其他人追着自己走。这,靠的是脑子。
“捡漏儿的”则主要靠勤奋,整天起早摊黑四处收货,再从中挑选精品。
做市场的虽然比捡漏儿的体面,获利大,但是捡漏儿自有捡漏儿的乐趣。所以马先生每次来报国寺,第一件事先是在市场里转转,找找捡漏儿的乐趣,然后再打理自己的小店。“小人书毕竟还是新兴的市场,懂行的人少,所以捡漏儿的机会还很多。”有一次他转着转着一眼就看见了一本清朝同治年间的小人书,对方开价才500,最后他还到370块钱买了下来。刚走回自己的小店就有人跟过来要2000块钱买走,他当然没卖,因为他知道肯定不止这个数儿。还有一次他们几个人去内蒙古收书,竟然发现一家当地的出版社把一大堆压库的小人书全当废品给卖了,那些书无论从品相、题材、年代看都是精品,他们几个人当场买了下来,着实捡了个大漏儿。“你看媒体这么宣传,还是有一些地方信息不灵,不拿小人书当回事儿。所以说,只要下工夫,这里头的商机大了去了。”
马先生刚参加了重庆和大连的两场小人书拍卖会,其中在重庆的那场拍卖会中,一套60年代出版的定价仅4 .02元的《西汉演义》拍出了1 .82万元,一时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不过在马先生看来,真正的绝品还没有出现在拍卖会上。“比如一套41本的《大众画库》,在2002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出17万收购,以后每次出价几乎都是翻着跟头,前些日子我听说已经有人出到45万了,卖家还是不为所动。因为他知道肯定还得涨。”
据马先生介绍,小人书在年代上分为老版书(从清朝到1965年以前)、文革版(1966年到1978年)、现代版(1978年以后)。其中老版书又细分为清朝民国和解放初期两个时期,题材分为抗日题材、解放区题材等。文革版分为大文革(1966年到1971年)和小文革(1971年到1978年)两个时期,题材上分为一片红(即全是领袖图像)和一片黑(如打倒某某某)等。现代版则又有原版再版之分。真可谓门类众多,各有一方天地。
好在相比其他艺术品而言,小人书还算“干净”。马先生说,虽然市场上也有做假的,比如做一些旧版书,然后拿酱油汤或稻草水做旧。但是因为印刷工艺的限制,还是比较容易地看出粗糙程度,而且因为心虚,一般也不敢喊出高价,只是为了满足一些人为了凑全缺本儿的需要。